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理论研究

古徽州教育遗存的启示

时间:2021-01-11 08:42:56

  □ 知 行

  私塾书院、名师故居、百年名校、文化博物馆……古徽州教育遗存很多,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徽派建筑尤为珍贵,其背后都曾站着一位或者多位教育名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故事,是徽州教育人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徽州大地上活跃着众多教育文化志愿者,有老师、医生、干部、记者、专家、退休职工……他们共同挖掘梳理这些徽州教育遗存,弘扬徽州教育文化。

  走进这些教育遗存,了解徽州教育传承与发展,建立古徽州教育遗存大数据库,让特定载体讲好时代教育故事,表象上是一种缅怀,实质是对徽州教育的认知和景仰,也给我们现代教育诸多启示。

  古徽州重教有传统。“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古徽州十分重视教育,官学有学田收入、私学有徽商捐助,“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理念深入人心。比如,竹山书院有诸多桂花树,缘由为曹氏家族有族约,凡族人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桂花一棵,寓意折桂。特别是家庭教育基础好,古徽州老百姓为了让子女读书,甚至特地跋涉数百里去迎接老师,“积财万千,无过读书”“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等反映徽州重教的俗语广为传播。

  徽州“先生”爱教育。古徽州名师名家不少,对老师也称先生,走出了朱熹、戴震、陶行知、胡适等教育大家,还有赵汸、郑玉、陈栎、黄枢、朱升等一生挚爱教育的名师。他们执着追求、淡泊名利,或隐居山林研究学问,或到处讲学当私塾先生,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怀。

  潜移默化重物教。古徽州民居门头,寓意“鲤鱼跳龙门”,梅花窗阁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村落水口文笔塔、藏书楼、文昌阁以及功名牌坊、进士第、状元桥、笔架山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滋养人们,比“标语”“广告牌”效果更好。

  古徽州商人反哺教育。古徽州传统教育目的之一是学优而仕,其实真正步入仕途的人员有限,大多数是“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徽商富有创新精神,知行合一,“贾而好儒”,他们中的大多数致富后热心办学,其中主要有亟置塾学,广设义学,捐修官学,倡设书院,为徽州教育提供财力支撑。明清徽州书院据统计达104所,而这些书院大多由徽商出资捐助的。

  铭记历史,走向未来。我们应善于从徽州教育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在延续文化血脉进程中开拓前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州教育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促使徽州教育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黄山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