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州风俗

捏面人,那些年的小美好

时间:2018-02-27 09:51:00

  一双手,一团面,在指尖旋转,让故事再现

  捏面人,那些年的小美好

  一块小小的面团,几件简单的工具,在灵巧的手中捏、搓、揉,便造就了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样的绝活叫捏面人,是一项民间技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既传统又时尚,既是艺术展示,又富含着浓浓的文化积淀,仿佛从古老胡同里走出来的秀丽姑娘,让人惊艳。

  民间手艺源远流长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捏面人可谓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细致、优美、精巧。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因为旅游者的喜爱,面人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捏面人在北京的庙会上很常见,当场捏成各种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惟妙惟肖,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赞不绝口,更是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指间绝活尽善尽美

  2月23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到了捏面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之询,他一边说话一边手指飞快地在面泥上飞舞,还不时用小竹刀、小梳齿等工具轻点,敏捷的动作看得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玫瑰花、十二生肖、汉服小人等面人就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

  王之询从1991年开始捏面人,到如今已经28个年头,他捏出的面人不计其数,一块普通的面团到了他手中瞬间就变成了形象生动的作品。王师傅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他一年最多要捏近8000个面人,“捏出一个最快只要五分钟,但时间最长的要捏整整两天。”王之询说道:“捏过最难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致,各个部位都力求完美,胳膊、腿等捏好之后,要让它晾一晾,太湿会重,容易下垂,但是太干又不利于后面的制作,所以这个时间点较难把握。”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王师傅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搜集各种关于面塑的书籍,到现在家中的面塑藏书已经多达数百本,五六十种,“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捏面人,就是看书。”王师傅笑着说道,“只要有空了就会去逛逛书店,看到新书就买回来。晚上一般都要看上两个小时。”

  创作求新意在传承

  面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模仿,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它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做面塑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需要平时对小事物有着很强的观察力,对色彩搭配也要有独到的审美能力,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捏什么像什么。王之询师傅介绍,没有动手之前,要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真正捏起来就仿佛心中有一幅图,顷刻之间,惟妙惟肖的作品就诞生了。

  “以前最常见的就是用面来捏,但是纯面捏的面人时间长了会发霉,还会干裂,不容易保管。”在长时间的创作和思考后,王之询发现,将孩子们做手工用的粘土和面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捏出的面人既不会变形也不会掉色,至少可以保存二三十年。

  王之询说,时代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应该加上新的东西,“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捏面人,那年轻人肯定不会喜欢。”他闲来无事时会经常看动画片和漫画书,将里面萌萌的动画形象记在心中,再用色彩斑斓的材料把它们创作出来,哆啦A梦、小黄人、kitty猫、海绵宝宝……一件件作品像变魔术般诞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王师傅更是捏出了不同形状和表情的狗狗面人,预示新年面面俱“旺”。

  娴熟的手艺让王之询为大家所熟知,他捏出的面人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在他的心中,更希望有年轻人和年幼的孩子能够热爱并学习这门传统手艺,“我之前到过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免费向孩子们展示这项技艺,2018年我会继续做这项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传承它。”

  图一:王之询的面人作品。

  图二:王之询正在捏面人。

  (记者付莉荣编辑汤宁)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淮南网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