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萧县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绣像的汉代史

时间:2024-01-10 10:25:50

  宿州市博物馆“秦汉雄风”展厅

  武士·骑羊图 (东汉) 萧县博物馆藏

  常青树、门吏四面雕 (东汉) 萧县博物馆藏

  2200年前,这里是汉人生活的聚居地;2200年后的今天,汉画像石以石头为载体将一个个瞬间用图像留存。

  汉画像石即汉代的石刻壁画,是汉代墓室、墓地祠堂、汉阙等祭祀性礼仪建筑上雕刻的建筑构件,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期。石壁上雕刻的图像花纹,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汉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誉为“绣像的汉代史”。其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直观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汉代先民的精神信仰,成为研究汉代珍贵的图像资料。

  作为我国汉画像石重要出土地之一,宿州的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瑰丽的想象、生动的刻画、精细的线条,将祥瑞辟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建筑艺术、娱乐活动、生活生产、车马出行等主题分类刻画,不仅是绘画和雕刻完美结合的产物,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宿州地区汉画像石之所以备受重视,除历史上宿州属于汉室发祥地,出土汉画像石数量庞大、题材丰富的原因之外,也与较完整的汉墓发掘不可分割。

  坐落于埇桥区褚兰镇墓山孜山顶中部的“九女坟”汉墓(编号M1),是目前发现的少有的墓室内部和墓上祠堂均保存完整图像的例证,也是宿州市乃至安徽省第一次正式对汉画像石墓葬的发掘,其中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多,内容也涉及广泛。由于汉代画像墓葬不仅可以通过单独的图像解释形象和现象问题,也可根据图像之间的构成逻辑进行解释。因此,这座建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的“九女坟”的完整保存与发掘对汉代艺术史(图像)的整体研究有重大帮助,得到学界极大关注。

  2024年初,记者一行来到汉画像石藏品最多的宿州市博物馆、萧县博物馆和汉画艺术馆,跟随岁月穿透石壁的脚步,近距离感受2000多年前的社会盛况。

  走进宿州市博物馆三楼的“秦汉雄风厅”,强烈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近百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汉画像石陈列整齐,古拙简单的画面在射灯的照射下张力十足且不失庄重,明暗层次交错的空间布局显得艺术感十足。

  “我们这里看到的是墓室中的甬道,两侧的石柱上分别是伏羲和女娲图。传说伏羲负责八卦和渔猎,女娲既补天又造人,所以他们被称为是生死神,同时也以人首蛇身的形象而出名,相传是人类的文明始祖。”展厅里,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和女娲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仿佛从遥远的上古时期走到了大家身边。

  采访团一边观赏一边往厅内走,路过古拙有趣的神兽画像石和朱雀铺首衔环画像石,一具完整的车马出行图映入眼帘。作为汉画像石厅中最珍贵的石像之一,这具长方体的车马出行图,采用剔地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完整刻画了三辆马车出行的场景。“中间一辆为驷马轩车,乘车者戴高冠,前后两辆为双马轩车,整个画面紧凑而有节奏,表现细腻。我们从马车的数量可以推断出主人的身份地位。”讲解员指着长114厘米,宽28厘米的车马出行图说。

  不仅展厅内,市博物馆整体的建筑风格也吸纳了大量汉文化元素。这座被评为安徽省“十一五”十大地标建筑的博物馆,有着仿汉式高台大屋顶,大理石外墙上镶嵌着汉画图案的浮雕,显得庄重古朴又富有人文意蕴。一楼大厅石柱上的雕像也是根据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而作,汉韵尽显,也体现出汉文化在宿州的重要地位。

  在萧县博物馆内,记者看到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庄园里的集体农耕、战乱年代的悲欢离合、和平社会的轻歌曼舞……午后,斜斜的阳光透过石壁的缝隙,仿佛推开了穿越汉代的大门,300余块汉画像石向今人轻声诉说着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故事。

  萧县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的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祥禽瑞兽、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三大类。祥瑞避邪的瑞鸟神兽、二龙穿壁,神话传说中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四神图,反映现实生活的对饮图、百戏图、出行图。线条简洁明快、主次分明、内涵丰富,让汉代社会的市井民俗在石壁上活色生香,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内容,堪称是记录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初入馆内,正厅中央的四面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尊出土于萧县圣村汉墓的四面雕常青树始于东汉,常青树、凤鸟扶桑、人物、十字穿环图,四面壁画主题不一、形态各异。常青树就是柏树,象征着万古长青,反映出“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萧县汉画像石缘起春秋战国时期萧县时属于宋,界内优质的石灰岩丘陵,加之萧人自古擅书画的艺术氛围和冶铁技术的发达,为汉画像石雕刻提供了充足条件与资源。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刘邦在得天下之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身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在充足的物质满足后,开始追求文化艺术方面的享受,那时的人们认为人去世后还有灵魂,墓室和随葬品均能被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享用,因此特别追求厚葬,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丧葬习俗。权财人家专门烧制图案细密的墓砖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砌成豪华的砖石墓室,随葬金、银、玉、陶等器物。目前,萧县界内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已多达400余块。

  除萧县外,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均有汉画像石相继出土。作为2200年前的祭祀性丧葬艺术,这种习俗延续约三四百年,汉画像石以粗犷、豪放的线条达到质朴深沉的艺术效果。其题材多样,雕刻技艺考究,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汉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为一部民间史诗。透过汉画像石的缩影,为今人了解和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有力佐证,亦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记者 朱彤 王云 图/本报记者 王明辉)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拂晓报  编辑: 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