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昭明太子在宿松的史迹钩沉

时间:2023-11-15 09:21:40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字德施,小字维摩。据《萧统年谱》记载,天监元年(502)被册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亡,谥号昭明,葬安宁陵,史称昭明太子。他一生酷爱读书,勤于著述,主持编撰了《昭明文选》。

  萧统曾游历松兹大地,在宿松留下众多圣迹。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演变以及传承,这些圣迹已成为松兹地域文化的瑰宝。由于历史久远、地理兴废,加之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地方史志记载不多,使得人们很少了解昭明太子在宿松的活动轨迹。笔者从地理位置、实地文物和后世传承入手,进行初步梳理,企图还原一段历史。

  一、襄阳、停前驿、枫香驿与昭明太子《梁书》:“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梁书·丁贵嫔传》:“高祖义师起,昭明太子始诞育,贵嫔与太子留在州城。京邑平,乃还京都。”又据《梁书·武帝纪》:“是年十二月建康平。”综合这三则史料可知:昭明太子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十二月,随母还京都。

  襄阳是郡名,其所辖范围均可称襄阳。公元206年,曹操夺取荆州,分南郡北部及南阳郡南部设立襄阳郡,郡治为襄阳县。西晋沿袭。东晋时,在襄阳郡侨置雍州(隋以后恢复襄阳郡),齐梁沿袭。萧统父亲当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南下途经属雍州地域治下的黄梅县。据清代《黄梅县志·古迹》载:“太子驿,即今停前驿。梁武帝行兵驻此,产昭明太子萧统,故名。”也就是说,昭明太子出生的准确地点就是在宿松隔壁的黄梅县停前驿。后来,萧衍为了建立霸业,一路东进建康(南京),贵嫔与太子留在黄梅、宿松一带达三四个月,待建康平定,才还京都。

  从黄梅、宿松一带到建康(南京),在古代走陆路无疑是最便捷最安全的,而且有现成的官家驿站。从停前驿向东经毕家铺通宿松枫香驿,再连接太湖小池驿朝东北达潜山东口驿站,一路朝东南,抵达建康。从这个角度上说,黄梅、宿松同昭明太子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地理上是可信的。

  二、法华寺、昭明石刻、昭明太子萧统墓法华寺位于凉亭镇东山村境内的纱弁山上,元末遭兵殆,遗址湮没。至清康熙癸卯年重建。后几经修缮,1966年特殊时期又遭毁。现在的法华寺是1994年地方居士信众募(捐)资重建的。

  纱弁山上,除了法华寺,还有昭明石刻、昭明太子萧统之衣冠冢。昭明石刻高1.1米,宽0.7米。字体为宋体楷书,阴刻,竖排六行,计七十三字。前四行字迹模糊,可见“寅亮……张……如……赵……文……厚吕……朱朗松滋……祖……之东金……子昭明法华台上重光作……”等字样,但暂时难以连句,有待仔细辨认。后两行字迹较清楚,字句为:“皇宋嘉泰改元六月十有五日,王元瑞题名住山僧资智立石。”这一石刻与县志中的记述“宋嘉泰元年,王元瑞题名,僧资智勒石”相吻合。虽字迹模糊,但交代了题刻的具体时间和题刻的人名,证明昭明太子的确曾在宿松活动过。

  另据《宿松县志卷五·舆地志五》记载:“昭明太子萧统墓在治北五十里法华寺旁,至今高冢崇碑,尊为古迹,盖贤哲所过,憩息成祠,衣冠作墓,见诸载籍,不独此也。”县志清楚地表明,在宿松的昭明太子萧统墓是其衣冠冢,以示宿松人民对太子的敬重和怀念。这又是昭明太子在宿松活动过的证据。

  三、分经台、太子庙正是因为历史上昭明太子曾在宿松活动过,所以宿松有不少与昭明太子有关的传说。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分经台、太子庙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将佛教作为治国手段。昭明太子因信佛能文,喜爱游山玩水。相传在公元524年,他带领一帮幕僚沿着他出生后去建康的线路采风,到宿松时长住过一段时间。他先是建起了法华寺,在那里校正佛经,曾分《金刚经》三十二章于此,并封该地分经、晒经的石台为分经台。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末庠生刘世济曾写诗咏《分经台》:“青山空见法华名,崖上高台鸟迹平。萧寺已随花雨散,金经不断石云生。隔溪小径闻櫵语,入邬闲村见客行。洗净苔碑寻往事,文心千古忆昭明。”清初三才子之一的朱书也曾作分经台联:“牧童横吹过山去,杜鹃花发上台来。”这些诗联无不表达出对昭明太子的敬重、爱戴与怀念。

  太子庙位于今宿松县松兹街道境内的宿复线9公里处。相传,昭明太子在宿松游历期间,曾在葫芦坡下的一村舍中停了下来,同那些文人雅士一起潜心编纂《昭明文选》。他死后,当地的乡民士绅在那里为他立了块石碑,缅怀其著述之功。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百姓说昭明太子在葫芦坡下显圣,于是有人牵头在他当年编纂文选的地方卜地建起了一座庙,名曰“梁储宫”——这就是太子庙。此后,自清朝康熙至光绪二百年间,太子庙经过了四次重修或扩建,到民国初年又进行了两次维修。

  宿松昭明太子的圣迹传递着昭明太子在宿松的活动轨迹,既有历史文献依据,也有文化传承脉络。虽传说色彩颇浓,但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建构与重塑,是对松兹地域文化的丰富。(张敏)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