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铿锵唱非遗 一腔乡音传乡情
——记省级非遗传承人时泽雨
“阳关道一匹马跑起狼烟,你对马上睁眼看,马身上端坐一位将魁员,亮眼金盔头上戴,盏大绒球迎风展,天庭饱满长得好,气宇轩扬不一般……”冬日午后,含山县清溪镇祠堂洪村农家堂屋里,伴着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传来省级非遗——皖东大鼓词《伍子胥过韶关传说》的说唱声。
走近一看,一袭长衫,一面大鼓,一位老者正动情说唱,只见他手持一条竹根敲鼓,一副快板拍节,唱到精彩处,鼓声稠密响亮,语速忽快忽慢,肢体动作幅度加大。
说唱的老人名叫时泽雨,今年84岁,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说唱皖东大鼓词《伍子胥过韶关传说》60多年,临近春节,眼瞅着要登台,他提前在家里预演起来。
带着浓郁乡音的唱腔声声入耳,分分钟引来正在隔壁装修的几位青年师傅。“一听就知道是老爷子在唱,听了几十年,太熟悉了,音量比以前小了点,但气势不减,还是那个范儿!”40岁的油漆师傅刘健停下手里活,站在门口听起大鼓,直言听了30多年,一直很喜欢,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熟悉这个声音,老爷子也是当地的“乡土明星”。
年过八旬,记忆清晰。“那时候,受群众欢迎,我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演出,很少歇下来。”时泽雨回忆,早些年,人们听闻有皖东大鼓演出,早早地搬着小板凳赶到现场占位置,生怕错过。几十年如一日,他肩背大鼓,演出足迹遍布含山县的村居街巷、田间地头,给乡邻们奉上了一场场润心提神的文化盛宴。
一腔一调唱出人间百态,一鼓一板唱尽人间兴衰。皖东大鼓源于安徽大鼓,随着时间推移,安徽大鼓流行由淮北至皖东各县,因与地方俗曲、语言结合遂称皖东大鼓。
时泽雨与皖东大鼓结缘已有60多年,他自幼拜师学艺,一生酷爱,工作后放弃公职,专职说唱大鼓。时泽雨不但能唱还会写,为了进一步宣传家乡含山,助推旅游发展,他毛遂自荐,决定用皖东大鼓来宣传含山昭关。说干就干,他带领徒弟蔡胜阳、许光锁等人在全县城乡巡回演出《伍子胥过韶关传说》。2011年6月,经市相关部门申报,时泽雨被认定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代表作皖东大鼓词《伍子胥过韶关传说》也被收录至《中国曲艺志》和《安徽省曲艺志》。
“小故事”说出庄稼院“大道理”,“小场地”唱出乡土“好声音”。时泽雨还能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创作,自编自唱《鼓书话宪法》,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说党的好政策,积极传递最新惠农新措施等。
“有生之年,我一定把皖东大鼓演唱下去,让更多的群众听到《伍子胥过韶关传说》,听到乡音民俗。”提到新年期盼,时泽雨希望,有年轻人加入皖东大鼓说唱队伍,让皖东大鼓越唱越响,传承非遗,发扬非遗文化。(记者 胡越 刘小庆 通讯员 茆进 靳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