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让古老的铸铜技艺‘焚失法’再放异彩

时间:2022-08-26 09:07:46

  近日,记者来到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在其产品展厅里,一件件以植物为模型的铜工艺品形态逼真,根的深沉、叶的摇曳、花的绽放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我们将其称之为‘写真铜艺’,是工艺美术大家族的新品种,与其他铜工艺品不同的是,它的铸造方法是此前已经失传的‘焚失法’。”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创始人赵敏介绍。

  今年5月,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由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挖掘传承的“中国古代青铜焚失法铸造技艺”成功入选。赵敏也是“焚失法”的挖掘与传承人。

  何为“焚失法”?这种技艺与铜陵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正是近些年赵敏潜心探讨与研究的。

  “很多人听到‘焚失法’会感觉很陌生,其实它是一种商代中期就已经出现的古老青铜铸造技术,只是后来失传了。”赵敏用形象的方法向记者解释,“焚失法”字面理解就是经过焚烧之后就消失了的一种铸铜方法。古人在制造青铜器的时候,以绳状物为模型,用耐火材料包裹后,通过焙烧,使易燃的绳状物成为灰烬,再将铜液倒入原绳索的空间,即可得到绳状物的铜件,在铜陵市博物馆就有3件这样的青铜器。

  那么这种技艺为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失传呢?原来,在“焚失法”之后,古人又找到了一种新的铸铜材料——蜂蜡。由于蜂蜡具有可反复复制和使用的特点,不像“焚失法”只能使用一次,于是便逐渐替代“焚失法”沿用到了今天。“但‘焚失法’具有可以完好、逼真地还原焚烧物表面肌理等特点,这是其他铸造方法所不具备的。”赵敏说。

  对铜工艺研究近乎痴迷的赵敏研究“焚失法”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近年来,在国内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的指导下,通过刻苦钻研,终于复原了“焚失法”的铸造技术。

  古老的技艺不仅需要挖掘传承,也要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创新。“与古人相比,现在的材料配方、着色处理、冶炼设备等都先进得多,更应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根据这种工艺原理,赵敏边挖掘整理、边创新研究,以植物的根、茎、叶、花为模型,创作出了与众不同、具有天然肌理的铜铸件,在保留原物件韵味的同时,增添了贵金属的质感。2020年和2021年,他的作品《根基》《永远的昙花》分别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艺术铸品金奖。

  “今年‘焚失法’入选省级非遗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赵敏表示,自己将带领更多人传承这种技艺,并继续延展工艺路径,通过写真铜艺的方式让古法技能焕发新光彩,展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