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巧手“捏”百态,非遗传热爱

时间:2022-08-05 09:42:07

  婀娜多姿的嫦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红面关二爷……近日,记者在蚌埠市面塑非遗项目传承人何桂侠的工作室看到,各类制作精巧、形象逼真的面塑作品摆满玻璃展柜。61岁的何桂侠,数十年来用一双巧手塑造面人百态,行走半生传播非遗文化。

  红、黄、蓝、绿等各色面团在手中搓圆压扁,不一会一个个灵动的小人儿就出现在眼前。“这种奥特曼、黑猫警长等卡通版小人物,用家庭常用面粉为基础材料,辅以不同的水彩颜料调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刀等简单工具就可以制作成,特别受小朋友们欢迎。”何桂侠告诉记者。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生活物质(面粉为基本材料)经过手工制作的传统民间技艺。虽然成本低廉、取材简单,但艺术趣味性很高。中国的面塑技艺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从小跟着奶奶在家做花馍馍的何桂侠,耳濡目染下学会了用面团捏出龙、凤等造型,从此便爱上了面塑艺术。为了掌握更多的技法,她一遍遍反复练习要领,不断琢磨研究面人里的门道。40多年前,何桂侠接过母亲的接力棒,成为蚌埠何氏家族面塑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在面人造型上,何桂侠除了擅长以彩面塑造各种鸟兽花虫和传统戏曲人物外,还在不少作品里增加了现代卡通元素,几块不起眼的面块在她的手里揉揉捏捏,就能变得栩栩如生。近些年,何桂侠的工作室开始接收学徒,陈翠玲是她所带的徒弟中目前唯一坚持下来的。这位徒弟对学习捏面人的热情让何桂侠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学习捏面人,是因为女儿。她上幼儿园后,学校会布置一些手工劳动,有些需要和家长一起完成。我经常上门请教何老师,一来二去,也渐渐喜欢上这门艺术。”陈翠玲告诉记者。捏出形象生动的作品,除了不断练习手法之外,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细腻的观察力,“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抓住的特点也不同。虽然我没有美术基础知识,但是我能抓住一个造型的五官、身体特征等塑造。现在我捏得最好的就是十二生肖卡通版。”

  2021年,蚌埠市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面塑”赫然在列,面塑技艺传承创新有了更多的支持。在当地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非遗进社区”展示展演、“非遗进校园”民俗展示以及非遗文化展等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何桂侠和徒弟陈翠玲的身影,她们会准备很多经典人物和卡通人物面塑作品,和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互动,为大家打开学习面塑的大门。

  在何桂侠和陈翠玲看来,捏面人不赚钱,钻研这门艺术是出于热爱。“我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尽心尽力地教。”何桂侠说。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