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位于黟县屏山古村落徽州祠堂典范康公祠

时间:2022-07-22 09:57:41

  □ 舒敬东

  游览黟县屏山古村落的客人,想要参观遐迩驰名的“光裕堂”,即便是没有导游领着,那也难不住你,因为“光裕堂”就坐落在村中的主干道上,且外部标志极为明显——高大的门楼饰有五彩浮雕吉祥图;八字门前还有一块空阔的小场地,石板铺设而成,场地上是些式样不同的旗杆石,中有圆孔上下贯通,这圆孔便是用来插旗杆的。明清时期,凡族人考取了功名,必在村中宗祠门口竖立大旗,光宗耀祖。

  这些旗杆石,就是“光裕堂”的独特地标。而若是想游览“余庆堂”,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不过,若是找到了这“光裕堂”,那反而就没有难度了,因为“余庆堂”就坐落在“光裕堂”的背后,前后两祠堂,中间是宽度不到三米的高深的夹弄。游人在外部是看不到“余庆堂”的门楼的,即便是站在“余庆堂”的门前,也是难以看清“余庆堂”门楼的全貌。

  跨出“光裕堂”的后门,往前再走两步,便跨进了“余庆堂”的大门。如此的位置,“余庆堂”,就像是深藏于闺阁之中的大家闺秀。

  而“余庆堂”的诞生,也是扑朔而迷离。村中的传说是,村里有个叫周楼下的豆腐坊小老板,每天都要挑个豆腐担去外村转转,可每次去邻村金家岭时,都会被路上的一个石头给绊倒。有一天,又给绊倒了,豆腐担也翻掉了,气急败坏之下,这周楼下就跑回家扛了个锄头过来,将这个石头硬生生给刨了出来,意想不到的是,这石头下面竟是个大罐子,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发了横财之后,周楼下周老板就建了这座“余庆堂”。

  不想,周氏后人从此就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豆腐自然也不做了,整天就游手好闲,赌博玩牌。坐吃则山空,败落之后,就将这“余庆堂”让给了舒氏后人。

  村人得出的教训是,意外之财不可得,怎么来的还会怎么去。村中先贤舒志道老先生受此启示,就在给族人的训诫令中,又加了两条“不许输钱赌博,不许倾败祀会祀产”,和另外的八条,并称“志道公十训”。

  其实,“光裕堂”与“余庆堂”都同属于里房“康公祠”。《屏山舒氏宗谱》(上海图书馆藏)中就明确记载着“康公祠内进余庆堂外进光裕堂”。即“光裕堂”与“余庆堂”是康公祠的内外“进”。《现代汉语词典》对“进”的释义为:“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这么说,你就明白为何这两座祠堂的位置如此紧密,原来它们就是一个整体。开门就是一家,闭门就是各自独立的祠堂;两祠当中的夹弄,有一门通外,出门便是一条小巷。

  这种既合又独的建筑,古民居中有关麓“八大家”;祠堂中,则有屏山“康公祠”。

  游客若从墙外看,是根本发现不了“余庆堂”的;不少从屏山村走出去的舒氏后人,就有许多人不知道这“光裕堂”的后面还藏着个同样宏大的“余庆堂”。

  “余庆堂”真像个隐士,就隐在繁华与热闹的背后。“光裕堂”,当然是热闹的。在我的记忆里,村人看戏看电影开大会等等,大都是在这里面。

  而“康公祠”,顾名思义就是纪念康公的祠堂。“康公”,即屏山村著名的圣贤志道公。舒志道,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卒于成化八年(1472),终年84岁,卒后葬于屏山村的樟树顶。站在樟树顶,人可俯瞰整个古村落。

  康公舒志道,家谱上是如此评述的:“生平乐善好施,解纷息争。修路乃其常事,曾日造八桥。”《黟县志》则说:“修理府学,兴建书院。邑中桥梁,多所兴造。”游人游览屏山看到的古桥梁,大都是其捐资修建。

  “康公祠”呢,其实是分两个时期建成的:先建内进“余庆堂”,约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占地500多平方米;外进“光裕堂”,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480多平方米。内外两进,建造时间约相隔150年;而其规模,则堪称徽州祠堂典范。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都将这内外进视为独立的祠堂,而忘却了它们是内外进的关系。如“舒余庆堂与舒光裕堂,两两紧挨,‘一南一北,共有一条中轴线,这种布局方式在徽州地区是比较少见的’”(《安徽建筑学院学报·屏山光裕堂特色分析》2005年第四期)。

  从建筑上看,内进“余庆堂”则更具特色。古朴、大气、简洁。室内用上下细、中间粗的梭柱,这是徽州现存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不管是民居还是祠堂。大门,则是铁皮包封,门钉硕大,排列整齐;门环简朴,却大方: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用作梁柱的木料,则取自甜槠树。甜株树,长在深山老林中,四季常青;而结出满树的圆圆的坚果,又可以用来做豆腐,人称为“甜槠豆腐”,是古徽州的一道有名的地方菜。这甜槠树和胡杨树有同样的特点,千年不亡,亡则千年不腐。用这种木料建造祠堂,就寓意着整个家族兴旺发达,永不衰败!

  若用光裕堂中的一副老对联,兴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裕堂”“余庆堂”这内外进的关系:

  子孙日繁皆是一本之亲何分尔我;

  人情世异率由三代之道岂有古今。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黄山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