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农俗馆 ——麦收的时代印记

时间:2021-06-04 08:46:22

  种麦的铁耧、收麦的镰刀、碾麦的石磙、扬麦的木锨、筛麦的木筛……走进界首市泉阳镇综合文化站“农俗博物馆”,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带领观众回味逝去的农耕时光,从今昔对比中触摸时代变化的深刻印记。

  “现在农业逐渐实现机械化,传统的农耕用具失去了用武之地,农村的孩子尤其是近些年进入大城市的孩子,已经不认识过去的农耕用具,更不知道过去农业生产的苦。我们打造农俗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中老年观众回想起过去火热的劳动场面,让青少年观众感受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及其深厚底蕴。”泉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振奎介绍。

  整个农俗馆占地100多平方米,墙面和地面均为土黄色,让人进入展馆,就像走进了耕种的庄稼地里。除了展示旧时婚房、家具,展馆重点陈列着蓑衣、渔船、石磨、织布机等农业工具,以及黄牛犁地的老照片、丰收的图画等。由于界首市位于小麦主产区,因此展馆中关于麦种麦收的农业工具尤其丰富。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的场景,仿佛又回到镰刀割麦、耕地点籽、锄头锄地、纺车纺线的年代。

  “这些展品都是我们从本地农家收集上来的。”王振奎说,现在的孩子远离农业生产,书本上也感受不到真实的农村生活,泉阳镇综合文化站便组织孩子们在课后走进展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化身小农民,亲身体验农民耕作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粮食、珍惜幸福生活。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恰逢麦收时节。泉阳镇综合文化站迎来一批开展夏令营的少年儿童,农俗博物馆邀请老农民进行现场教学,展示用镰刀收割麦子的场景。“左手拢麦子,右手拿镰刀,同时两脚分开,贴着地面割麦茬,麦茬留得越低越好……”在老农民的示范和指导下,孩子们跃跃欲试,有模有样地模仿着,蹲下不久就感到腰腿酸痛,想象父辈祖辈们十天半月时间整天泡在地里的场景,联想课本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大家纷纷感慨深受教育。

  “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了本。”王振奎说,农俗博物馆近年来不断丰富展品,弘扬农耕文化,努力为年轻一代保留浓浓乡愁,更为一方乡土留住根与魂。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徽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