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非遗传习基地让“传承”变“日常”

时间:2021-03-24 08:39:42

  张学斌(左)在倒花生

  工人们手工切糖

  花生,大家并不陌生。在裕安区徐集镇,花生不仅仅是农作物,当它与麦芽糖相遇后,变成为一种甜蜜的美食——徐集花生糖。日前,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名单,其中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张学斌所在的翁家糖坊,就是其中之一。

  甜蜜蜜的非遗

  近日,记者来到徐集镇,一走进翁家塘坊,就闻到了熬炼麦芽糖飘散的阵阵甜香。“近来接到一笔订单,工人们正在制作花生糖。”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张学斌告诉记者,徐集花生糖是六安知名的传统小吃,特点是甜香脆、不沾牙,是广受欢迎的年货,春节前的忙碌刚告一段落,最近主要是按订单量产,发往浙江、杭州、广东等地。中秋节前后,酷暑逐渐散去、大麦育芽,又要开始了新一轮的花生糖制作。

  徐集花生糖以花生米、大麦、大米为原材料,经育芽、蒸煮、发酵、翻炒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制作花生糖,麦芽糖的熬制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咱们的花生糖与别家不同,主要在于麦芽糖坚持古法酿制,自己酿、手工熬。”张学斌说。多年前,因担心祖传“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后继无人,张学斌毅然决定跟随祖辈专业制糖老师学习制作花生糖,经过长达数年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掌握了整套制作工序。2014年,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入选我市非遗项目,2015年,张学斌成为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除了原材料正宗,这里的花生糖也坚持了手工生产的老传统,从麦芽糖的熬制直到最后的切片,几乎全是由工人们手工完成,机器切片的比例占很少的部分,以保证花生糖的口感。

  如今,这里的徐集花生糖不仅受到当地人喜爱,还远销外地,成为广东、浙江等地市民的“座上宾”,“广东人爱喝早茶,有时喝茶配搭我们的花生糖。”车间里,一排排包装整齐的花生糖正准备发往南方各地。

  实践中的传承

  学习制作花生糖技艺,张学斌是跟着老师傅当学徒,一点一点在制糖中摸索。如今,他也认为,传承这项技艺,离不开实践的环境,“花生糖的口感、质量,需要在一遍遍制作过程中掌握技巧,我们的这个厂,也是在开工中带徒。”

  在车间里,熬糖师傅黄明中正在专心致志地熬制麦芽糖,这样的一口大锅大约一次能炒制35斤,一旁的张学斌也在不时地关注着火候,“火有点小,添点……”待熬制地差不多时,下入花生,继续炒制。黄明中的熬糖手艺,来自于糖坊的一位老师傅。多年前,分路口镇江堰村的村民黄明中因缘际会识得了翁家塘坊,为学一门手艺,便决心跟着老师傅学熬糖。“开始自己什么也不懂,糖坊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有时一天学了回去,累到胳膊都抬不起来。”黄明中说,“熬糖最主要的是对于火候的把握,要随时注意着。”“半路出家”的黄明中用了一个冬天掌握了熬糖技术,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如今,他正在寻找新的学艺人,打算将自己的熬糖技术教给年轻人。

  “近年来,也有不少对花生糖技艺感兴趣的外地人来学习,有时我们外出去教学展示。”张学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周边一些景区也邀请他们去进行非遗展示和教学,在他看来,花生糖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别的非遗传承有些不同,学习它的人要在实践中去学、去做,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非遗传习基地在非遗传承发展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基地的功效应在“日常”,传习应在“车间里”,通过传帮带,让这项非遗技艺更有效地传播开来,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有共22家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另有3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涵盖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非遗类别,非遗传习基地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皖西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