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用匠心做传统文化的“守艺人”

时间:2021-03-12 09:34:40

  □ 全媒体记者 刘惠子

  通讯员 朱礼普阳春三月,潜山市源潭镇双峰村,手工制作油漆刷的工厂内,年迈的手艺人在忙碌中开工,制柄、装鬃、制壳、打毛……一把看似小巧的手工刷需要12道传统的工艺才能完成。

  双峰村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源潭镇手工制作油漆刷行业的主要分布地,岁月变迁,很多家庭作坊经过技术设备改造,转型升级,已经走出乡村作坊进入镇上的园区厂房。但仍然有人驻守原地,希望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让更多人了解关于“刷子闯天下”的文化。

  3月1日,双峰村李后青家的手工制刷工厂里,二十多个工人分工协作,他们当中最年长的有68岁,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都是拥有二三十年手艺的老制刷人。“就拿磨柄来说,要注意木板子,必须做的弯曲有形,当年我们用手工锯,一个劳工一天只锯到300只。”手艺人华从香说,“以前在源潭镇,一讲到油漆刷,就是没做过也会做,因为从小就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做。”

  上个世纪70年代,源潭镇双峰村还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聪明勤劳的当地人,不等不靠,将农村弃之不用的猪毛利用起来,生产出毛刷、油漆刷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并逐渐打开了市场。1973年出生的李后青是土生土长的双峰村人,从事手工制刷行业32年。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家庭贫困,16岁的李后青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刷的手艺。“我学了半年时间,就开始在工厂里做活儿,手艺虽不精,但可以给师傅们打打下手。”李后青说,他家三代手艺人,祖父辈制作毛笔排刷,父亲做了一辈子油漆刷,他也和这个行当打了半辈子交道。

  创业从来都是艰辛的,白手起家,在完全陌生的城市进行开拓式创业更加艰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源潭人用麻包袋背着自家生产出来的刷子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跑,往有需要刷子的企业推销,被当地人称作“背包客”。“我还记得第一次背着麻包袋出去卖刷子,去的是福建泉州,三十多年过去了,创业的第一批客户现在仍然保持着生意来往。”从事手工制刷行业的李竹生告诉记者。

  从事制刷行业30多年,李后青和李竹生、吴崇高等一批早期的手工制刷创业者、老手艺人仍然守着家门口的老厂房,带着几十个跟随了多年的工人,将手工制刷技术精益求精。“源潭的刷子产业越来越规模化、工业化、智能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应该把刷子手工制作的文化内涵保护好,传承好。”李后青说。

  2020年4月,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源潭刷子手工制作技艺项目榜上有名。今年春节期间,潜山市非遗中心组织志愿者在源潭镇文化广场开展以“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非遗展活动,通过观看展板,让大家了解手工制作刷子的技艺,亲身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工厂越来越大,制刷的水平和技术越来越高,刷子卖得越来越远,只有看到这些手工油漆刷才会想起我们当年走出家门打拼,誓要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手工制刷行业的老手艺人希望把关于刷子的文化保护好,讲给后人听。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安庆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