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历史上阚疃为何被称为“房钟”

时间:2021-03-12 08:55:56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据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注:“房钟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南,西淝河北岸之阚疃集。”

  为何阚疃被称为房钟呢?据文昌宫碑文记载,古镇阚疃在西周时期就被称为寺庙古城,当时西周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周姓占大多数,他们占据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这个寺庙古城的诸侯也都是同姓王爷。由于古镇得天独厚的交通和发达的水运,周姓诸侯铸了一个青铜大钟,约两万多斤,丈八有余,钟内可容百人以上,钟面上刻有刑法和治国法律,立在城隍庙院内。这个青铜大钟如同房屋一般,人们习惯地叫成房钟。由于古镇远近闻名,全国罕见,慢慢地被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以“房钟”叫开了。后来古城遭战乱洗刷火焚,只有青铜大钟和几个庙的铁钟仍在。

  古镇城隍庙附近非常热闹,每日香火不断,回汉人群前来朝拜。每年定在正月二十一逢庙会,逢庙会期间各地戏班搭台唱戏,加之杂耍、琴书、大鼓、猴戏等,引来了远近人们来此赶庙会。后来得到官方认可,以房钟为地名流传到三国鼎立之时。古镇是吴楚边陲,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春秋年间归宋国管辖,曾以房钟集全国兵马演练,钟声响起即是号令,各路诸侯必须到此集结。当时钟声可听十余里,老百姓最怕听到钟声,因为此钟一响必有战事发生,人心惶惶不安,青壮年更是害怕。当年伍子胥(伍员)曾镇守房钟,为楚国辖地。后来传说用此钟铸造成各庙的铜像七十二尊,只留下钟鼎在古镇。中央为朝拜者焚香用,谁家老人去世大都在此鼎前跪拜三日为超度灵癸。这个铜钟在城隍庙碑文可见。众所周知没有古城怎能建城隍庙呢,可见古时必须有城,这是不可否认的。解放初期城隍庙东墙二块石碑还在,后来改为二小,碑折二段压在篮球架两头,这两块碑和文昌宫的四朝圣旨碑,对考古研究极有价值。上世纪从五八年至文革就消失了,可能谁家建房将其做了基石。从上几代人传说“文昌宫”取文王姬昌命名,由他儿子武王姬发兴建,又说是西周文化发展昌盛之意,从四朝碑文都有记载,据此古镇阚疃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可查的历史。

  三国时曹操在南站门题“古房钟”,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东汉灭亡,三国鼎立,战乱四起,加上连年干旱,青年人大都征役,人们在水深火热中度日如年地忍受着饥寒生活。当时曹操曾在古镇屯兵,扩充势力,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兵卒,分配在城父、亳州、古城、雉河集(涡阳)以及房钟驻扎。由于人马太多,曾在古镇开挖七十二眼深井供兵马饮水。各寺庙住满了兵卒战马,大都放生在淝水边。由于多年战乱,镇内人口外逃,店铺搬迁,古镇成了曹军操练人马得天独厚的地方。每日操练人马声震十里开外,淝水两岸的芦苇和青草供战马饱餐,这个古镇演变成曹军的根据地。一日孟德公视察军情来到了房钟古镇,发现此地是个好地方,只是城内空虚无人,房屋倒塌,田园荒废,几个站门也倒塌了,街道也不成样子,他非常痛心地下令修复南站门和东站门,并在南站门题“古房钟”和东站门题“紫气东来”字样,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阚疃就是一座千年古城了。

  曹操题写的南站门的“古房钟”石条解放初期被人抬到食品站西井边做接脚石,至于东站门,倒塌以后只有几个大石滚和石条,不确定被后人盖房压在了谁家的墙根下。曹军的军营在文昌宫,并在西侧加盖了“魁光阁”,把文昌宫修复一新,设三道门卫防守。后来南下合肥,在逍遥津击败袁绍,中原局面稳定后恢复了农耕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北魏成立后,他曾在老家亳州建都,可后来有军师建议在许昌或洛邑(洛阳)建都,几年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古镇也随之恢复了当年兴盛繁华的景象,街道和庙宇也得到了修复,绅商仕民也捐资在各条大街上铺上青石条,各行各业也兴旺起来了。北魏建立后,不少外流的人们逐渐回归故里,又有北方的逃难者也在此地居住下来,从此古镇人口逐年增加,后来由阚泽把古镇变成了一个鱼米之乡。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亳州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