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茶与陶的故事

时间:2021-01-27 08:52:33

  本报记者 宋金婷/文 袁洁/图

  深冬季节,难得暖意洋洋,在金寨县蓼叶潭土陶作坊里,陶艺师傅刘开文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陶器,只见他把一块圆柱形的泥土放入拉坯的工具上,把它拍成小山丘状,然后,一双灵巧的手随着机器的转动,慢慢地将陶土上提,拉下,反复数次,陶土渐渐成型,完成华丽的转变,成为有模有样的花器。此时你不得不佩服师傅娴熟的技艺。

  自古以来,陶艺便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陶艺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步骤的严格把控和制作者用心付出,从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上釉、烧制、彩绘、到最后的釉色变化,每一步都倾注了陶艺师傅的创作灵感和心血。讲到陶,谈到瓷,瓷是从陶演变的产物,从远古至秦汉,唐朝有唐三彩,宋朝有青花瓷,元明清直到现代中国陶瓷已走向全世界,陶瓷也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说起烧制陶品这门手艺,刘开文师傅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这里制陶盛行时,顺着史河用竹排和船运缸罐瓮盆等往淮河下游一带,至今史河淮河两岸还有这么一句歇后语:八里滩的酒壶——嘴子货。”传统陶泥料是在田地里挖掘的陶土、粘土,通过晒干渗入细沙,保证它烧时不炸裂。现在人们通过配制如:高岭土、瓷土、陶土、紫砂矿、金钢砂等高档泥料,还要通过磁铁吸取铁质,去除杂质才能烧出好的效果。

  刘开文是四十多年前学的这门手艺,那个时代,想学一门手艺是不容易的,要投亲靠友,学会后还要拿手艺挣的钱交给集体买工分,才能分到粮食。刘开文哥哥跟家里二伯学了这门手艺,然后又把手艺传授给他和弟弟。“我们在那时是在大队集体办的窑厂上班,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兄弟三人在自家承包的山地,通过当地政府办营业执照开办岗冲窑厂干了十二年。”土陶产品不盛行后,被塑料制品、不锈钢等其他产品代替。生活趋于紧迫,刘开文通过朋友介绍到中国陶都江苏宜兴打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拉花盆、花瓶、茶壶、茶叶罐等陶艺制品。“在宜兴陶都,我的技艺提高了不少,同时也和江西瓷都一些同行探讨一些创新技艺。”刘开文告诉记者,他在宜兴一家私企干了十八年,公司对他的手艺非常赏识和重视,把高难度的手拉坯活都交给他去干,公司生产的产品参加全国陶艺比赛,还得过金杯奖。

  陶艺无止境。这几年刘开文在外打工,感到中国原始手拉坯制作陶慢慢地被模型注浆、机器车坯所代替,传统手拉制陶濒临无人学、无人问的地步,这种现象也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有的大城市已开始开办一些陶艺课。“现在,陶艺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陶瓷艺术,人们在压力大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制作陶品来实现自我减压、释放情感。自己制作出来的陶艺作品可以摆在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装饰品,还可送给亲戚朋友,独特而又有诚意。”然而,让刘开文遗憾的是,原来在大别山地区一向盛行的土陶产品,现在几乎没人做这手艺,也没人学这手艺了。“我赶上这个时代,学了这门手艺,我就要努力把它传承下去。这是鄂豫皖地区的陶文化,也是大别山区淮河两岸的陶文化,急需保护和传承。”

  2019年,迷茫中的刘开文遇到了储修章。今年42岁的储修章在金寨一直从事茶叶、窗帘小生意。一次,储修章到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漆威馆长那里喝茶,一起聊到金寨的茶叶及金寨土陶,如何让金寨的土陶器及文化能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漆威就把一直从事陶器制作的民间艺人刘开文引荐给了储修章。两人认识后很是投缘,迸发了要把金寨的茶叶和陶文化“联姻”、发扬光大的想法。

  “我们创建蓼叶潭土陶小作坊的愿望是在生产普通土陶制品的基础上,探讨、研发新的陶器制作,比如研制六安瓜片的专用土陶茶具、金寨小吊酒专用土陶酒杯、土陶大碗、花艺土陶,等等。”储修章说,“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我们的土陶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金寨土陶、能喜欢上金寨自己的土陶文化,让土陶走进千家万户,为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经过千年的传承,茶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当下,金寨作为六安瓜片的茶产区,同时具备茶文化和陶文化,如何将茶陶文化这张名片擦亮,使其得以传承和大力发展,将优秀的传统工艺充分保留,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这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皖西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