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时间:2020-10-16 08:47:46



  鼓楼石碑记载了镇淮楼的历史。


  合肥镇淮楼。(资料图)


  被日军炸毁前的四牌楼。(资料图)


  思惠楼。


  1959年的稻香楼宾馆。(资料图)


  逍遥阁。


  清风阁。


  文昌阁效果图。


  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著名建筑滕王阁因诗人王勃的这首《滕王阁序》流芳百世。《阿房宫赋》有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楼与阁自古以来就是建筑中的翘楚,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所在,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老合肥的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楼与阁,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合肥的名楼与名阁见证着历史变迁,记录了时代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

  文昌阁 登高四望皆奇绝 三面青山一面湖

  热爱旅游的合肥人会发现,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一座阁便是这文昌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祈福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而文昌阁中常常会供奉一尊神位,就是文昌帝君。传说他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人则认为文昌帝君就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也是我们俗称的“文曲星”,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昌阁。

  当然咱们合肥也不例外,这文昌阁原就在巢湖市区的卧牛山上。据史料记载,巢湖最早的文昌阁原建在卧牛山上。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卧牛山上的文昌阁曾被军队驻扎过,并在那里圈留过军马。

  太平天国起义平息之后,地方文人绅士认为,被军队骚扰过的文昌阁有辱文学魁星。经过文人绅士一番商讨,文昌阁最后从卧牛山上被搬迁到了较为安静的河沿上。文昌阁为一座六角三层翘角飞檐的楼阁。楼阁基座离地有三尺高。楼阁内供奉的是文曲星塑像。楼阁四周有栏无墙。檐角边挂有风铃,只要沿河而来的风经过这里,都会给这个静如处子的文昌阁留下一阵清脆的叮当之声。哪怕是一阵微风,也不会例外,这里是当时巢城文人雅士经常相聚吟诗作对的地方。当时登顶文昌阁,不仅可以吟诗作对,还可以远眺巢湖美景。

  后来,文昌阁搬到了巢湖天河商城一带,因为它是用来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地方,因此文昌阁给巢州一方百姓带来精神上的支撑。然而在巢城,它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因为当时的巢城对外交通主要是水路,而东门大街也是一处水陆码头所在地段,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巢县通往外界的要道。当时,凡是新上任的官员来巢县上任,或卸任官员离开,都要通过这处交通要道。因而,竖立在这里的文昌阁,又变成了接风和送行的地方。许多人又称此处为“接官厅”或“接官亭”。

  巢城文昌阁临水而立,站在阁内凭栏可见一排排的桅帆从眼前缓缓驶过。然而,文昌阁因为立柱受到白蚁的吞噬而成了危楼,在1958年左右被拆,因此对于1958年以后出生的巢湖人,翘角飞檐的文昌阁可能只是老人口中的一个历史故事而已。

  今年以来,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恢复这一段巢湖的历史记忆。来到山顶,文昌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隐约可见一座六角五层、八面玲珑的阁体出现在眼前。众所周知,卧牛山本就是一座人文圣山,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这是古人对卧牛山的赞美诗句,同时也是巢湖八景之一“牛山晚眺”的真实写照。而文昌阁的复建必将重塑这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再现“水城相融,水天一色”的美景。

  逍遥阁 亭台楼阁逍遥津 三国故事传千年

  目光聚焦到合肥的市中心,古逍遥津。这座已经是五湖四海游客耳熟能详的著名公园,却有着多少沧桑和伟大的历史,足以令后人世代传颂。逍遥阁正是古逍遥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全阁高达22米,明三暗五层。采用多层重檐的仿古建筑结构,暗古铜色廊柱、灰黑色仿古门窗更显历史的厚重。逍遥阁的二层窗外有横梁式的回廊环绕,顶层挑檐下横置匾额上有黑底金字“吴魏遗踪”,而一层进口处的立式牌匾上则竖着“逍遥阁”的牌匾。

  这座逍遥阁是后世仿汉代建筑风格而造,是逍遥津的最高点,也是最佳观景台。阁内陈列有三国时代的各种历史文物,叙述着发生在合肥周边的三大战役和其中的英雄人物。威名远扬的张辽、一代枭雄曹操,更透过彩绘塑像的方式,展示三国时代几个著名的战争典故,如“草船借箭”。还有大型瓯塑《洛神赋图》,三国人物绣像,竹简刻字《逍遥阁赋》等作品。

  其实来到逍遥阁,不得不说的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名典故。公元3世纪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合肥属于魏辖地,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进行过长达60年的战争。其中最有名的一次便是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孙权趁曹操兴师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雄师10万攻打合肥。镇守合肥的魏将张辽在强敌压境、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此战东吴精锐尽出,10万大军竟为张辽的7000守军所破。

  孙权落败被张辽包围住,在众亲信保护下,死战杀出重围,仓皇失措纵马逃至一小石桥边,桥板已被张辽部下拆掉一丈余。孙权一看惊慌失措,只得仰天长叹一声“天灭我也”。恰好牙将谷利赶到,叫孙权将马后退几尺,然后在马背上猛击一鞭,孙权坐骑飞跃过小石桥,脱离了险境,留下“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后人便称这座逍遥桥为飞骑桥。

  如今这座三国古战场已经成为了合肥人闲暇时光争相游览的好去处,而公园内最大的特色则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层层叠绕,极富情调。如果遇上淡雾朦胧的天气,或霞光万丈的时辰,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清风阁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合肥的包公祠位于芜湖路,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而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里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

  在包公祠的东边就是清风阁,是一栋大型仿宋建筑,1999年建造的,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门口对联写的是,“清风净宇宙,明月朗乾坤”。阁体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相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庐州城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

  阁如其名,因与包拯息息相关,便应了这“清风”二字。一层为耿光日月厅,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

  回乡敬孝的故事如今也早已家喻户晓。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建昌县离家乡太远,父母年事已高,他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但父母仍不肯离开家乡跟他去和州生活,包拯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两袖清风”则用来形容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滥用酷刑,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三山披锦绣,二水竞风流。一千年以后,站在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庐州风光尽收眼底,而在这里也可以再次回味包公的清风作派、不畏强权,感受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知合肥的风土人情。

  稻香楼 高楼不见人危倚 依旧西风送稻香

  稻香楼,这个充满魅力和承载太多历史的地方,未来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路标。作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符号,它将给合肥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断唤醒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据《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稻香楼曾位于德胜门外西偏(此门在城南,楼在南门外偏西的位置),清康熙年间龚家所建。一时间,这里成为文人吟咏唱和的场所。

  龚家所建的稻香楼位于合肥城西南角,今雨花塘(旧称稻香楼河,解放初期,合肥市鱼苗放养场在此处放养鱼苗,所以逐渐被人们称为雨花塘)护城河中的小岛上,有浮桥与城内相连。据《庐州府志》描绘,当时岛内有镜亭、蕉窗、竹坞等景点,登楼远眺,景色分外绚丽。

  从龚家始建稻香楼算起,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那一带就是古庐州的西山景区,那里西北接黑池坝景区,三面环水,中部地势高耸起伏,曲折蜿蜒,占尽庐州城风光绝佳处,自然景色异常优美。其东北临雨花塘,其南傍稻香湖;湖塘之上,碧波荡漾,常年野鸟飞翔,鱼翔浅底;蓝天飞云,浮动于银光水面。西山沟壑丛林浓密,树木苍翠,竹影扶疏,郁郁葱葱;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鹭,觅食时盘旋于西山上空。极目远眺,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画面尽收眼底。

  稻香楼历风雨百年,乾隆之后才逐渐衰败,至嘉庆仅存残基。清人邵陵凭吊时曾赋诗《题稻香楼》悼念:“惨淡郊原落日黄,一声秋笛下牛羊。高楼不见人危倚,依旧西风送稻香。”当年,这座楼在庐州府很有名气,是庐州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另外,在这座小岛上,还有一座回族驸马坟,但早已被人为破坏了,踪迹难寻。

  解放初期,解放军一支部队住在山上的简易房中,时间不长部队就转移了,此处又成为合肥市残老孤儿教养院,1956年安徽省委在此兴建稻香楼宾馆。现在的稻香楼宾馆是安徽省国宾馆,馆内树木苍郁,竹影扶疏,鸟语花香。有假山、喷泉、荷花塘和多种花卉供欣赏,更有环湖路、湖心岛、石桥、凉亭供游憩,水光山色,浑然一体。先后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等。

  思惠楼 好知府思民之惠 建明楼施惠于民

  合肥的城隍庙位于合肥市内,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城隍庙内有一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楼”,是明代庐州知府徐钰于正德十年用地方捐资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楼名取自“思民之惠”的意思,原楼早已损毁,现楼为1992年重建。

  徐钰是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曾任御史。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等人贪赃枉法,专权横恣,无恶不作。文渊阁大学士刘建、兵部尚书谢迁等朝廷重臣奋起与之抗争。御史徐钰和同官赵佑、朱廷声等亦上表弹劾。阁议将重治宦官之罪,事垂定而中途突变。刘瑾等一批奸人逍遥法外。刘健、谢迁愤而挂冠还乡,徐钰等人竟被罢官。

  徐钰到任庐州知府后,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正德十年(1515年),他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建造了这座思惠楼。他认为,做地方长官的人应该“忧乐系乎民”,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既要“思民之惠”,也要“施惠于民”,于是便有了这“思惠楼”。在封建时代,徐钰这样的官吏属于清官之列,他的精神足以垂范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当年徐钰所建的思惠楼早已不复存在,现楼为1992年重建。

  新思惠楼共分五层,高37米。底层的塔基、台阶、栏杆均以汉白玉砌筑,洁白晶莹,雍容华贵。各层之间以上下交叉双向扶梯相通。每层楼以彩色玻璃隔扇三方环绕,外通游廊。各层屏门隔扇、抱柱、栏杆,均通体朱红。飞檐翘角,覆以琉璃瓦,角系风铃,清风徐来,丁零作响。凭栏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

  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石狮身后稍偏,各矗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笏头石碑。碑文以直行无标点的繁体字书写。常有三三两两游人驻足阅读,揣摩断句,兴味盎然。西侧碑文是明朝人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东侧一碑写有《重建思惠楼记》。近五百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浓缩在这两篇碑记上了。

  镇淮楼 半空星斗窗前落 巍峨重镇此高楼

  “一水东下,石桥虹跨之。桥南有台,可高十余丈,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台上有楼三级,绮疏四开,匝以雕栏画槛。”这是清朝文人朱弦《庐阳八景说》中关于“镇淮角韵”的描述,而此中所提到的楼则是当时的“镇淮楼”。合肥老城的镇淮楼俗称古楼,为古金斗城北门的城楼,遗址即今安庆路与宿州路交接处,现在那个地方又叫古楼拐。这也是老合肥最早建的楼。

  合肥地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但是到了宋朝以后,战事逐渐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但北方金兵日益强大,北宋逐渐衰败。到南宋乾道五年,也就是公元1169年左右,淮西大帅郭振屯驻合肥,当时战事主要在如今淮北一线,合肥相对还是比较太平。为了防御金兵侵袭合肥,也为扩大再生产,增加战略储备,于是决定扩建金斗城,修筑斗梁城。怎么又来个斗梁城呢,原来新建的城跨过了金斗河,城名中的“斗”字是延“金斗城”名,“梁”字是桥梁,因为新建的城比原城大数倍,必须经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所以叫“斗梁城”。正因为郭大帅的扩建城池,才有了《庐阳八景》之一的“镇淮角韵”。

  城池扩大后,原本作为防卫的北门外墙,变成了内城。而这个遗留下来的城门楼,加以修建就改为了后来的镇淮楼。

  今天,合肥再也没有这座古楼的踪影,镇淮楼于1933年全部倒塌。如今只有鼓楼石碑,依然记载着这段古老的历史。

  四牌楼 魁星楼上览美景 庐州城内文运通

  “老四牌楼”亦名魁楼,又叫魁星楼,曾位于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口,一座屡建屡毁的建筑。它于宋代始建,明代时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希望藉此让合肥的文脉延续、文风昌盛、文运高扬。

  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四牌楼,在镇淮楼南,先圮。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庐州知府王宬重建;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知府左辅重修。”

  从庐州知府王宬的《新建魁楼碑记》中可以看出,当年四牌楼为城内最高处。楼内还有四块匾额,即东为“文光射斗”,南为“毓秀淝津”,西为“奎璧联辉”,北为“辉映星垣”,高悬于楼上。

  如同我国历史上诸多古老建筑的命运一样,600多年来,“老四牌楼”也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19世纪中叶,四牌楼毁于一场战火。到了光绪年间,摆脱了战乱的合肥人,开始按原样在原址恢复重建四牌楼,那时,人们把在原四牌楼地基上重建的楼,取名为魁星楼,主要是希望合肥文脉延续、文风昌盛。

  1927年,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楼”毁于一炬。其失火的原因,当时就有“范家秉烛夜读蜡油燃火”与“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二说。

  1928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楼”,改作马、王二公祠,以纪念坚守合肥两月有余、拒直鲁联军张宗昌10万之敌于城外的马祥斌、王金韬二将军。此次重建的“四牌楼”,是一座亭阁式建筑,其底层的东南西北四通,各有一扇洞开的城门,宽敞高大,可以顺利地通行卡车;二楼是祭祀马、王二将军的专祠,设有他俩的牌位。

  “九·一八”事变后,楼外曾竖“抗日救国”匾额。可惜在1938年5月14日,“四牌楼”突然遭到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不幸再次被夷为平地。

  1959年8月,随着合肥市百货大楼的落成,四牌楼商圈开始形成。如今虽已时过境迁,四牌楼的楼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合肥最繁华的街道上,这里仍有着“四牌楼”的传说,它早已成为合肥人心目中最具标志的记忆。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摄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江淮晨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