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唢呐演奏技艺里的一块瑰宝

时间:2020-09-28 09:02:49


  陆吉永正在表演唢呐卡戏吹奏


  大小长短不一的“把攥子”

  苦练技艺思创新

  卡戏是唢呐艺术衍生出的一种特别的吹奏技艺,其使用的乐器似唢呐笛部,却没有唢呐的喇叭口,叫“把攥子”,民间又称为“葫芦头”,演奏时主要是模仿一些豫剧戏曲唱腔、人说话声以及一些动物的叫声。清代,以利辛县旧城一带为中心兴起了驰名鲁豫皖三省的唢呐艺术,分别以栾、盛、陆三家为代表,艺术水平最高。

  近年来,陆氏唢呐卡戏技艺在传承人陆吉永的努力下,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并于2019年底入选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会说话的“把攥子”

  “钯碗钯锅钯锣还钯茶壶……”

  “钯锅哩别走,”

  “叫我弄啥?”

  ……

  这是唢呐卡戏模仿人声的代表作品《钯缸》里的一段对白,讲述了一个钯缸锡匠为一位农村老大娘钯缸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对白并不是通过人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把攥子”吹出来的。不同的“把攥子”发出或尖细或粗犷的声音,模仿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熟悉皖北方言的听众,略微仔细去听,便能准确地听出里面的对话内容。

  据陆吉永介绍,民国时期,他的祖父陆继周从利辛来到南京讨生活,适逢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为其母亲举行葬礼。陆吉永祖父的唢呐班和当地其他戏班子,在白家演出了两个多月,“‘大家都说,北侉子吹得好’,小时候听我爷爷说,白崇禧的管家是这样跟白崇禧汇报的。”新中国成立后,陆继周迁居蒙城小涧集,仍以唢呐为生。再后来,陆吉永的父亲陆迪山继承父辈技艺,把唢呐卡戏在蒙城一带吹响并传播开来。

  从6岁开始学艺,今年56岁的陆吉永已经吹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唢呐卡戏,“虽然小时候生活很艰苦,表演市场也不景气,但是我们兄弟几个从没有放弃过,一直坚持把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技艺传承下来。”陆吉永说。

  “唢呐卡戏没有音谱、音阶,全靠口腔控制气流发声,技巧性极强,想熟练掌握需要长期训练。”陆吉永说。

  陆氏唢呐卡戏的“把攥子”大小不一,有十几种之多,根据唱腔的需要随时更换不同的“把攥子”,用以模仿当时场景、男声、女声、老人声、小孩声。吹奏时用舌头顶、嗓子发音、腹腔用力共同作用控制气流来发声,还要用手或者器物遮挡,来控制声音的变化。

  陆吉永在多年的表演中,总是想方设法去创新。蒙城县曾是有名的养牛大县,上世纪90年代,在该县举办的一场晚会中,陆吉永负责开场表演,导演要求要演奏出牛的叫声,这给陆吉永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之前他并没有吹出过牛叫的声音。陆吉永开始想办法,他找到一头牛,在旁边耐心等候或者挑逗牛叫,然后不断变换“把攥子”去模仿,几天之后,试验成功,他吹一声,牛也跟着叫了起来。

  艺术瑰宝得传承

  唢呐卡戏在模仿戏曲表演的时候,一般需要笙、笛、鼓等乐器配音,表演起来,远听就像是唱一场角色齐全的大戏。戏剧类代表作品有《打金枝》《铡西宫》《金沙滩》《刘墉下南京》《抬花轿》;模仿人声、动物声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钯缸》等。

  陆吉永十三四岁即能独立登台演出,多年的学习与历练,陆吉永深得陆氏唢呐之精髓,在皖北唢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二十多岁开始收徒,至今已授徒二百六十多人,徒弟遍布淮宿蚌、蒙亳涡等地。还曾荣获省音协举办的2016安徽首届唢呐大赛“十大名班”称号,2017年荣获安徽民营院团“百佳院团”称号。

  在非遗项目论证中,专家组这样评价唢呐卡戏:“这是一项优美的民间音乐,他热烈奔放,又婉转多情,是淮北一带劳动人民勤劳淳朴民风的最好体现,表现古往今来这一地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卡戏从先民们的生活中一路走来,愉悦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研究当地的民俗风俗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要把这民间的艺术精华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还要加大力度,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陆吉永表示。     (记者 路振杰 文/图)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亳州晚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