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徽学 > 徽学百家

淮北大鼓曲声悠扬

时间:2020-08-25 15:29:55

  通讯员 薛建邦

  淮北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长期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这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艺术形式,因其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大众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农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大鼓书已风光不再,只有极少数的民间艺人还在坚守,今年72岁的大鼓书艺人王彦邦就是其中一位。日前,笔者来到太和县城关镇金张社区王彦邦的家中采访了他。

  王彦邦虽然已届古稀,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得知笔者来意,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王彦邦自幼喜爱曲艺,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为了寻找一条谋生的门路,在王彦邦16岁时,父亲便托人让他拜行流集大鼓书艺人方明贺为师。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两年多的时间便掌握了大鼓书技巧,并学会了很多唱段。“师傅比较器重我,经常带着我四处卖艺,有时还让我亮亮嗓子,很快我就能自己独当一面了。”王彦邦回忆道。

  上世纪60年代,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大鼓书在当时很有市场,哪个村收成不错,谁家办喜事,都喜欢请几个大鼓书艺人去唱一两天。每到农闲时节,就会有“会头”前来联系演出,王彦邦就凭着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走乡串村,唱上十天半个月。“那时在村子里唱大鼓书不收钱,只收粮食,由会头到各家去兑,到离开时能收一二百斤。平时,我对周边乡镇的逢会日期记得很清楚,到时可以在集市上唱上一天,也能挣个十块八块的,心里挺高兴。”王彦邦说。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邀请艺人唱大鼓书的越来越少,淮北大鼓很少有人问津,唱了多年大鼓书的王彦邦也和其他大鼓书艺人一样,无奈地把牛皮鼓和梨花板束之高阁,他之前教的几个徒弟纷纷转行或隐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近年来,太和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充分发掘和保护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特别是2006年淮北大鼓进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王彦邦对自己心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充满了信心,便积极投身到淮北大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每次县里举行文艺汇演以及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咚咚咚”铿锵有力的鼓声又响彻在舞台上。从他那高亢悠扬的声腔中,人们又重新领略到淮北大鼓的独特魅力。

  太和县文化馆馆长付文侠告诉笔者,近年来,王彦邦以大鼓书为载体,结合中心工作,将理论政策用快板、三句半等形式穿插在大鼓书中,使理论宣讲生活化、艺术化,更好地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王彦邦自己编排别人执笔写了近10部大鼓书曲目,如《打好禁毒攻坚战》《病房里的民主会》《美丽太和》《湿地公园照张相》等曲目在参加演出时,受到听众好评。”

  如今王彦邦仍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舞台上,他告诉笔者,自己的精力毕竟有限,目前他最担忧的是如何把这门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大鼓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我也一直为培养新人而努力,如果有谁愿意学习,我将毫无保留地传授。”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阜阳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