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名家荟萃

闲说左四和与王兆乾及《女驸马》

时间:2022-10-18 09:19:35

  

  左四和(1902-1983),男,字灿庭,潜山五庙乡人。黄梅戏、高腔、弹腔艺人,黄梅戏《女驸马》的母本《双救举》传承人。左四和出身于民间戏曲世家,祖父左凤昌是晚清监生,擅唱高腔、弹腔,父亲左与贵是高腔、弹腔和黄梅戏艺人。

  左四和读过6年私塾,14岁入良友班从张廷翰学艺,工旦行。18岁开始“跑红”,为该班名角。民国16年(1927)随班巡回演出于潜山、太湖、岳西等地,此间,曾入怀宁县夏偏头黄梅戏班串演。民国 36 年冬——民国 37 年(1947-1948)参加家乡解放宣传活动,演唱黄梅戏传统剧目和《南泥湾》等歌曲、歌剧。1952年2月参加县戏剧会演,演出高腔剧目《长坂坡》获好评。1957年——1958年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工作。晚年多以教戏为主,辅导民间剧团。

  左四和集黄梅戏、高腔、弹腔3个剧种于一身,融会贯通,将弹腔、高腔传统剧目移植成黄梅戏,丰富了黄梅戏剧目,如《双丝带》《双插柳》《龙凤配》《刘子英打虎》等,口述弹腔剧目《双救举》,后由王兆乾改编为黄梅戏《女驸马》,再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改编并拍成戏曲艺术影片。

  王兆乾(1928-2006),男,山东临沂人,1928年4月生于济南市,本名济生,字兆乾。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王兆乾是一位享有“国”字号的专家大咖,左四和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他们为何有了交集呢?说来话长,但首先必须简要了解一下左老家乡的区划演变轨迹及相关戏剧的流行状况。

  五庙乡,清代属潜山的清照乡。在当时,水吼、五庙、菖蒲、柳畈、田头、岩河、五河等地都属潜山清照乡。尽管后来区划调整,变成了两个县域,但是历史沉淀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的介体一般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差别。田头、柳畈、岩河人多唱高腔,菖蒲人喜唱弹腔。左老祖孙三代都是文化人,在当时的一个乡内有这样的氛围,能擅唱弹腔、高腔也就不奇怪了。

  后来,黄梅戏传到了五庙,左老成了五庙黄梅戏的领军人物,这与他参加著名的张廷翰良友班跑“红”有关。

  左四和,家乡人尊称“四和老”。因为弟兄四人,他排行老末,故称之。左老早期在外闯荡,同行当事人渐渐故去,本人只顾唱戏、教戏,不善自矜,故其叱咤戏界的传奇故事留传较少。

  现在全乡人都记得的一个故事是:晚年的四和老,被亲戚接去住几天。晚上,他因陋就简,发挥专长,安排亲戚找来木制洗脸架子,将瓷脸盆倒放,旁边支个竹筒子或葫芦瓢,一个当锣,一个作鼓,两只手用竹筷有节奏地分别敲打独自开唱起来。开场时,唱的是黄梅戏折子戏,如《小辞店》《山伯访友》等,后来唱的是大戏(乡下人叫整本戏),如《告曹》等,有时也唱高腔、弹腔。在那文娱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瓷脸盆声就是号角,竹筒声就是战鼓,很快引来了屋场的左邻右舍。听戏的多是中老年人,里三层外三层正襟危坐着,倾听左老如痴如醉地吟唱。对于熟悉的词调,他们也托腔应和,一时抑扬顿挫、和谐有序,这哪是唱戏听戏,分明是布道传经啊!

  左老与王老是如何相识的呢?

  1947年,年仅19岁的贵阳师范学院学生王兆乾辗转数千里,投奔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并在三纵文工队当了音乐教员。9月,王兆乾与剧作家胡奇、画家关夫生奉命到潜山的水吼、佛太、五庙一带开展土改工作。其时,农民发动起来了,分到了田地,大家在祠堂唱戏庆贺土地改革的胜利。在这里,王兆乾认识了左四和,见识了黄梅调(戏),并为左四和清唱《闹五更》记了谱。

  1957年,恰逢安庆地区成立黄梅戏剧团,王老奉命到黄梅戏流行地区13县(安庆地区及江南)抽调演员。在抽调过程中,王老建议吸纳一些民间老艺人到“地黄”协助工作。随之,左老顺利进入“地黄”,担任唱腔辅导老师。1958年,左老因历史原因离开了“地黄”。临走时,将自己珍藏的手抄本送给了王老,里面记录的是弹腔剧目《双救举》《双插柳》《刘子英打虎》。

  从年龄上看,左老与王老相差26岁,属于忘年交;从职业属性看,虽都是从艺之人,但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从身份上看,一个是吃“皇粮”的国家人,一个是从田地里刨食吃的农民。总之,差别还是很大的。然而,客观的现实是,这两个人的机缘巧合共同成就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左老为什么单单将自己心爱的手抄孤本赠给王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从王老的相关回忆录中能找到答案。那是1947年11月的一个寒夜,王老用“祠堂里的笑声”为题,花了较长篇幅回忆了他与左老的首次相见:“一个男旦用本嗓大段地唱着,台下的人鸦雀无声,静静地聆听着。农会主席介绍说,唱戏的组织者左四和是左家湾村的民选村主任。过了一会,左四和来了,鼻子抹着白铅粉,个子不高,约莫三十开外年纪,额头有点败顶。我从他手上接过一个毛笔写的戏本翻看,字写得倒有板有眼,颇为流畅,还有朱笔圈点。我问,‘这是你抄的’?左四和‘嗯’了一声说,写得不好,五庙往日兴唱灯戏,唱黄梅,也唱弹腔和曲子。左四和唱了几段小调,我记了一段《闹五更》。看夜色已晚,他们还要赶回去,就说:‘下次到左湾找你。’便和左四和道别了。”

  “1957年,我参与筹备安庆地区黄梅剧团。

  为了使这个团兼收各地声腔之长,建议聘请老艺人。一时左四和等知名艺人荟萃一堂,我为他们录音,与他们交谈,忙得浑身是劲,对于左老,更有一番情谊,那是当年的鱼水情谊。但是,我真傻,竟没有请他到我家吃上一顿饭,喝上一杯酒,叙叙我们的当初。一天,左四和交给我一个手抄本,这是五庙“良友”灯会班的藏本,一个孤本,是他用毛笔抄写的。抄本收集的是黄梅调三十六本以外的三个剧目:《双救举》《双插柳》《刘子英打虎》。接过这字字凝集着左老心血的抄本,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种信赖,一种愿把毕生积累奉献出来的老艺人的信赖!”

  我们从王老这段发自肺腑、感情真挚的大段独白中,不难看出两位忘年交的艺术天才的惺惺相惜,他们相识、相知、心心相印、互相信赖,并且是历经战火淬炼的信赖!如此至情至性,你说,左老的抄本还能给谁呢?他俩分明演绎了一场新社会的“托孤”剧目。

  王老也确实没有辜负左老的信任和希望。1958年5月,王老利用去岳西帮助建立高腔剧团的余暇,花了仅半个月的时间,对《双救举》进行了改编,定名《女驸马》。1959年,王老又将弹腔《刘子英打虎》《双插柳》改成黄梅戏,名为《赵桂英》,由安庆地黄演出,并参加安徽省戏曲调演,首演于合肥市新落成的江淮大戏院。

  这3个抄本,王兆乾重抄报送至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入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7集。《双救举》署“左世和搜集”,“前记”说明:“本剧仅流传于潜山、岳西一带,据左世和说,1930年由潜山良友班唱过后,就很少演唱了。”

  1987年,王老在《黄梅戏艺术》第4期上发表了著名文章《左四和与<女驸马>》,郑重作出了“没有左四和,便没有《女驸马》”的定论。字字千钧,一语定音地将左四和与《女驸马》融为一体,给了左四和一个迟到但也是至高的名分。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左老、王老既是知音又是知己。他们默契配合,共同成就了经典。同时,也相互成就。王老常说:我所接触的第一位黄梅调艺人是左四和,我所记谱的第一首黄梅调是《五更调》。(《安庆文史资料》第22辑)。可以说左老在无意之中,引导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迈进了黄梅戏的门槛,并以此为终身事业,促使黄梅戏苑平添了一位奇才,为黄梅戏加速跻身于全国五大戏曲剧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故而王老在回忆《女驸马》首演时的合作者时说:“还有那位质朴、憨厚,一直对我怀着深厚感情

  的老艺人左四和。每当思念起他时,深深的内疚便涌上心头。是的,我竟无力在这位与世无争的老人被迫离剧团而去时,为他讲上一句公道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天,我们又能为左老做点什么呢?只能是建议和呐喊了:一、但凡今后演出黄梅戏《女驸马》或播放其音像,宜通过字幕打印出“据左四和手抄本弹腔《双救举》改编,原本搜集人左四和”字样,显示对这位完整保留珍稀剧目的传播人应有的尊重;二、《双救举》属民间文学,五庙虽然不是故事的发生地,但首位传承人是五庙乡的左四和,既然改编者认可“没有左四和就没有《女驸马》”,是否可以得出“五庙乡是黄梅戏《女驸马》的原创之乡”的结论呢;三、今天的“冯素珍”“刘文举”们每年可否到《女驸马》原创之乡来演唱一台完整的《女驸马》?一可让老区人民享受正宗的黄梅戏饕餮大餐,二可借机反哺培育山乡“票友”“粉丝”,厚植更加亮丽的黄梅新芽,以此缅怀左老与王老的不朽功德。程为丰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安庆晚报  
相关新闻
  • 财经
  • 体育
  • 健康
  • 徽文化
【组图】小小山核桃 致富大希望——在绩...

安徽阜南县:把“扶贫车间”开在了贫困...

举重运动为腐败和兴奋剂丑闻付出代价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两球完胜尤文米兰跻...

营养知识进校园 培养健康饮食观

别让“爱牙焦虑征”困扰家长

喜迎二十大 传承红色基因

《瀹坑志》首发仪式在歙县坑口乡举行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