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皖南,不仅有山有水,还真有“戏”。
面具一戴,傩戏开演。
在苍莽山野的徽派建筑群落里,伴随浑朴拙怪的戏剧动作,一声声夹杂着山歌、号子等方言土调的傩戏唱腔响起,山野乐舞、古老礼仪,结合剧情、特效、武术,展现奇异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将文化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位于贵池区马衙街道的国家4A级景区——九华天池的入口处,一座投资1.5亿元、占地170余亩的“傩仙镇”,今年4月20日一经推出,很快就火爆“出圈”。
“傩仙镇”引进浙江象山影视城专业编导团队,以池州傩戏代表性剧目《打赤鸟》为素材,保留原本剧种风格,优化运用声、光、电等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技术,打造核心项目实景剧《傩王传奇》,向游客呈现一出精彩的傩王故事。
记者日前行走在“傩仙镇”里,红灯笼、石板路、青瓦石墙,古色古香,融汇古徽派建筑风格的小镇里,傩戏“老把式”在和新业态、新潮流的碰撞中,解锁全新的打开方式。小镇以“傩”元素为核心,以“仙侠”为主题,景区内的演员、店铺员工等都化身为NPC(非玩家角色),与游客进行互动,或表演傩戏片段,或讲述傩文化的故事。贯穿景区内容的NPC体验活动全链条,推动实景演艺、民宿休闲、商业消费等业态沉浸式互动,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池州傩文化。
傩,萌于夏商,形成于周,规范于“礼”,贯穿了中国文明发展史。著名剧作家曹禺面对傩戏及其面具,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感叹。
池州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俗语。历史上几乎每个家族、村落都有傩戏班社。池州傩戏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完整、发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古朴淳厚的魅力直抵人心,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遗名录,贵池区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随着时代的前行,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和傩戏活动的文化土壤,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将傩戏元素融入旅游业态,利用文旅产业让傩戏‘活起来’,有了产业更能引导年轻人留下来,有利于寻找更多接班人。”池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当明说。
“我们简化审批流程,用真金白银支持地方傩戏班子‘进镇、上台’。目前,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墩上街道山湖村傩戏高跷马表演团队进驻‘傩仙镇’定期表演,‘土班子’终于登上了新舞台。”贵池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点灯、傩游快闪、傩王传奇等精彩的傩戏表演,让“傩仙镇”成为夜游文旅新地标。文旅融合营造“中式浪漫”,中华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态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截至目前,“傩仙镇”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国庆期间,接待游客6.31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餐饮等综合消费额近400万元。
“我们还通过融合傩元素,打造棠溪、梅街、墩上、马衙等乡镇街道的傩文化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建立研学基地,推动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将美食、展览、文创、民俗等嵌入链条,年接待体验游客、研学团体等近万人次。”该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投入保护资金3500万元,建成傩文化展示馆、池州傩戏之乡主题公园等,集中展示傩面具、服装、道具等傩文化元素。
贵池区借力乘势而上,育长傩文化产业链条。贵池区与池州学院长期开展文创共建,推出傩系列文化衫、茶具、文具等文创产品30余种;引导相关企业入驻移动互联网平台,让非遗从“展品”变“产品”。截至目前,各类文创产品销售总额达100万元。
对“戏曲活化石”的深耕,正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内容。千年傩戏,在多方努力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