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剧种大观

界首扁担戏 小挑子里“藏”着生旦净末丑

时间:2024-09-03 11:06:44

  

  近日,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朱庄,省级非遗项目——界首扁担戏代表性传承人朱允德竖起扁担,展开布帷,支起一个窄小的帐篷,钻入其中。“哐、哐”几声铜锣响后,扁担戏开演了……

  “一条扁担细又长,小徐艺人唱戏忙,南演孙猴摘鲜桃,北演八戒迷女郎,东村锣鼓雨点急,黑脸包拯坐大堂……”这是流传于界首民间的一段关于扁担戏的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界首扁担戏的艺术特色。

  界首扁担戏艺人大多聚居在芦村镇小徐村一带。扁担戏表演方式独特,是我国稀有的单人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扁担戏在乡村开演

  傍晚,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朱庄,随着日头渐渐西斜,空气中稍稍有了一丝凉意。村口一片空地上,提前得知演出消息的村民三五成群陆续赶来,或站或坐,等着看朱允德表演的界首扁担戏。

  不一会儿,73岁的朱允德用扁担挑着道具箱等来到这里。他将道具箱放下后,竖起扁担,展开布帷,几分钟就支起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小帐篷。随后,朱允德钻入其中。“哐、哐”几声铜锣响后,传统扁担戏《王小二卖豆腐》开演了。

  戏台上,人偶身着彩衣、脸涂油彩,唱念做打等活灵活现,观众们全神贯注,不时响起欢快的笑声……

  由于天气炎热,一场戏结束,朱允德钻出小帐篷,已是满头大汗。

  “大家看着精彩,我可一点都不得闲。”朱允德一边将各种道具整理收进木箱里一边对记者说,扁担戏的所有角色都由他一个人操作表演,不时还要吹篾哨、敲锣,同时注意扁担的稳定。

  收拾完毕后,老人用扁担挑起道具箱,顺着村路向家走去……

  乡村土戏的百年变迁

  界首扁担戏俗称“小挑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在界首,扁担戏主要流行在芦村镇,艺人大多聚居在小徐村周边。

  说起界首扁担戏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清代,小朱庄是一个偏远村子,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不少村民学会了耍猴、说唱等技艺。同治年间一个冬天,天降大雪,一位名叫葛三的阚疃(今属利辛县)民间艺人路过这里,不幸染上风寒。小朱庄艺人朱惠贤看到葛三年龄大了,就让其住到自己家中。由于朱惠贤精心照料,葛三很快得以康复。为表示感谢,葛三将(早期的)扁担戏技艺传授给了朱惠贤。朱惠贤是一个聪明之人,他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将扁担戏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特色,代表性剧目有《西游记》《王小二上山打柴》等。

  “朱惠贤为人善良,无偿把扁担戏教给了周边的乡亲。当时,小朱庄家家都有人会‘玩’扁担戏,平时赶集时卖艺挣点零花钱。灾荒年月,村里人便三三两两外出,凭借扁担戏的绝活养家糊口。”朱允德说,当时,界首扁担戏艺人常年四处演出,扁担戏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扁担戏传承人朱学伦、朱允德博采众长,自制道具,创新剧目,使扁担戏得到长足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

  如今,界首扁担戏已传承100多年。“我从7岁就开始学习扁担戏,20多岁时就用扁担挑着挑子去山东、河北等地演出。”朱允德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是扁担戏最辉煌的时期。那时,一个普通农民一天的收入只有一元多钱,而他在集上演出一场就有五六元收入,最多时一天演过11场。一个月下来,他有好几百元的收入。

  1989年,朱允德应邀参加界首市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演出过程中,台下掌声如潮。朱允德说,演出结束后,七八个年轻人迫不及待登上台,掀开演出的小帐篷,非要看看这么小的帐篷里到底藏了几个人,怎么就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

  以小见大诙谐幽默

  打开朱允德的工具箱,一件件伴随他多年的道具展现在记者眼前,人偶、支架、铜篾哨、锣等,可谓琳琅满目。褪色的人偶、包浆油光的支架……无声诉说着扁担戏这门乡间艺术的沧桑历史。

  一个较大的人偶,吸引了记者注意。

  “它可是我的前辈,年龄比我大了不知道多少岁呐。”朱允德告诉记者,这个人偶是他爷爷传下来的,也说不清楚是哪一辈人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前,先辈们挑着道具箱,北上南下表演扁担戏,给观众带去欢乐的同时,获得一些收入,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个道具,也见证了先辈的艰辛生活啊。”

  界首市文化馆馆长王海涛介绍,扁担戏的道具看起来简单,就一副小挑子,重不过几十斤,一根扁担一挑就走。其实,挑子里颇为复杂,包罗万象,犹如一个大世界。小戏箱中有3个小抽屉,内装30多个、高约6厘米、角色各异的小布人,生旦净末丑,可谓行当俱全。

  扁担戏的人偶,多以柳木或桐木为材料制作。木头内部挖空,外部按照人物要求雕刻出头像,再用桐油上漆,用多种颜料彩绘,最后剪出一些布料套在人偶身上,作为戏服。

  扁担戏的表演特色是,以小见大,诙谐幽默。一根扁担撑起布帷,扁担一端扎于戏箱上,表演者在里面表演各种角色。布帷正面上方开一条长宽约50厘米的口,作为舞台。台口有一小块后幕,左右各开一个小口,挂上布帘,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人物从中进进出出。人偶套于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或中指,人物多时,可满指全套。根据剧情需要,右手小指随时击打挂在扁担上的锣、钹等。同时,口中含一铜篾哨,用于模拟剧中人物的唱腔说白。

  免费向来访者传授技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界首扁担戏也受到冲击,从艺人员减少。

  但是,这么多年来,朱允德却一直坚守着。他不光保留着齐全的演出道具,还经常义务在村头为大伙表演。

  2008年,界首扁担戏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10年,朱允德被列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为扁担戏的恢复、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此后,朱允德频繁登上本地及省内外各种大小舞台。

  朱允德说,扁担戏伴随了他一辈子。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坚持演下去。

  前几年,省内外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扁担戏,朱允德从不藏私,免费向来访者传授技艺,还收了徒弟。其中,2016年拜师的徒弟薄小路已崭露头角。

  近年来,薄小路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界首市泉阳中心校担任扁担戏学习兴趣小组指导,向孩子们教授扁担戏表演技艺,还教女儿学习扁担戏。2018年,他获得界首市群众文化宣传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他被列为阜阳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传承、弘扬界首扁担戏艺术,他还积极利用“抖音”等网络平台,传播界首扁担戏艺术。他制作的界首扁担戏曲目《廉洁三字经》,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展播。

  “界首扁担戏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融合了当地杂技艺术和戏曲艺术。”王海涛介绍,表演者多变的声腔、协调的动作、高超的技艺,深受专家好评和群众喜爱。界首扁担戏艺人通过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让这一非遗项目更好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加强对界首扁担戏的保护与支持,通过举办演出、培训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带去更多欢乐和艺术享受。(记者 任刚/文 全媒体记者 王军侠 通讯员 闫征/摄)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阜阳日报  编辑: 刘晓东
相关新闻
  • 财经
  • 体育
  • 健康
  • 徽文化
【组图】小小山核桃 致富大希望——在绩...

安徽阜南县:把“扶贫车间”开在了贫困...

第31届世界大冬会开幕

巴黎残奥会中国组合包揽乒乓球混双17级...

调查显示六分之一“新手妈妈”受产后抑...

小腹一疼忍半年?警惕慢性盆腔痛

“江淮读书月”正式启动

淮北矿工总医院摄影作品入选全国照片征...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