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剧种大观

梆子戏《王家坝》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1-08-25 10:04:54

  

  本报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徐伟伟/文 本报记者 庞诚/摄

  雨声、涛声、打雷声,琴声、歌声、鼓掌声——一幅幅,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7月22日晚,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在阜阳师范大学体育中心剧场首演,受到观众如潮好评。作为“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2021年度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项目”,《王家坝》还将在安徽大剧院参加全省展演。这部体现阜阳城市精神的文艺力作,经历过怎样的千锤百炼?为何能获得观众普遍赞誉?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王家坝》的主创和演

  职人员,听他们讲述这部100多人参与演出的梆子戏背后的故事。

  主题:打动人心是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当时,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和副部长李葆华率专家组从淮河上游顺流而下,沿淮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治理方案,决定在淮河上中游交汇处兴建王家坝节制闸。

  1953年1月,王家坝闸动工兴建,同年6月30日竣工。2003年9月,实施王家坝闸除险加固工程,2006年5月通过竣工验收。由于王家坝闸地处淮河上中游交接处,在淮河防汛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建成以来,王家坝闸在13个蓄洪年份里16次开闸蓄洪,为减轻上中游防洪压力、确保淮河安澜一次次作出巨大贡献。一次次开闸背后,是王家坝人民一次次转移和牺牲;洪水面前,他们乐观坚强,自强不息,彰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

  2020年7月20日,按照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缓缓开启,浑黄的淮河水如脱缰野马,翻滚着涌入蒙洼蓄洪区。虽然时隔13年再开闸,但保淮河安澜、“舍小家顾大家”的王家坝精神依旧未变,安全转移更加从容,居民生活更有保障,成为蒙洼蓄洪区的最新写照。

  一时间,王家坝精神再次走进全国人民视野,感动、赞叹、关怀……都转化为对王家坝人民的称赞和牵挂。弘扬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成为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创作的核心主题,不但要体现淮河治理巨大成效,而且要弘扬蒙洼儿女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怀。

  剧本:反复修改十余稿

  2020年6月,接到《王家坝》剧本创作任务时,阜阳市演艺公司编剧徐亭松一口应下:“题材重大,故事感人,我一定要用心用情,把剧本创作好。”

  创作剧本,需要阅读大量资料,精心构思情节。但是,在描述王家坝群众的生活故事时,徐亭松陷入了迷茫:“看了资料后发现,生活琐事很多,矛盾冲突太小,没法使剧情丰富感人。一时写不下去了,非常痛苦。”

  为寻找创作灵感,徐亭松干脆放下笔头,深入王家坝实地采风。与庄台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交谈时,徐亭松得知,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不仅庄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她的孙子也即将结婚,一家人十分幸福。

  “以前哪有小姑娘愿意嫁到蒙洼来,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到这番话,徐亭松找到了创作方向:“把全剧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以青年人的婚恋情况,反映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另一条线,通过抗洪抢险,展现军民团结、共同抗洪的顽强品质。”

  历时一年,修改十余稿,《王家坝》剧本初稿才算完成。为提高剧本质量,阜阳市演艺公司董事长李奎升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点评,然后反复打磨,直到专家组全部给予好评后,今年6月初才正式排练。

  排练:一百多人三班倒

  作为导演,张占忠接到剧本后非常兴奋。“2020年蓄洪时,我更加了解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产生了导演这部剧的念头。通读剧本后,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整体立意,都让我下决心把这部剧排练好。”张占忠说。

  演员进组后,他没有急于排练,而是带着全体主创人员到王家坝实地采风,深入了解王家坝的风土人情。

  为期40天的排练中,张占忠每天带着全体演员排练十几个小时,综合调度表演、化妆、造型、舞美、音乐等人员,力图通过二度创作把剧本内容更好呈现在舞台上。

  “麦浪滚滚闪金光,丰收喜讯随风扬,日月经天淮河岸,赛过江南鱼米乡……”距离演出还有半小时,《王家坝》的主演康沙沙还在紧张地背诵唱词,生怕台上出现丝毫差错。

  31岁的康沙沙虽然年轻,却是一位拥有十几年演出经验的“老演员”,曾斩获首届山东梆子专业大赛青年组第一名、CCTV11《一站成功》豫剧优秀青年演员选拔活动银奖、河南省第七届红梅杯大赛金奖等荣誉。

  虽身经百“战”,但当接到《王家坝》剧本时,她心里依然忐忑不安。“以前没演过这种类型的角色,而且,女支书的身份与自己真实生活差距较大,对王家坝的了解也不多,对我来说是个很大挑战。”康沙沙说,王家坝的故事,全国人民关注,一定要把柳叶这个角色诠释到位。

  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贴近生活,接到剧本后,康沙沙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王家坝的新闻报道,并深入王家坝采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走访村民和村干部,让自己尽快找到当“村支书”的感觉。

  一部好剧,主演固然重要,但离不开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王家坝》剧组共有演职人员100多名,6月12日正式排练,历时40多天完成。导演张占忠告诉记者:“所有演职人员都很努力,夏日炎炎,他们顶着高温天气,从上午到晚上连续三班倒,一天排练十几个小时,有的演员嗓子都累哑了,但依然坚持,大家都很敬业。”

  剧组里,14岁的袁超杰在所有演员中年龄相对较小,她在戏中扮演10岁的小女孩小红。“小孩子需要童言无忌,但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段,表演过程中需要找回那种状态。”袁超杰说,排练时,导演和老师一次次教我如何表演,虽然辛苦,但最终呈现的结果能让观众满意,一切付出都值得。

  演出:专家观众给好评

  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一经演出,就受到省内外专家、文学界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7月22日晚,《王家坝》首演结束后,现场观看的6名专家和部分演职人员立即在舞台侧方会议室碰头,趁观看后的激动之情再次研讨交流。

  原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对《王家坝》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历年来所有创作王家坝题材作品中最成功的一次,真正把王家坝精神提炼了出来,完成度非常高,呈现的内容超过了这部戏本身的价值。”

  “最初研讨剧本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今天看了演出后,所有的疑虑都打消了,非常感人。”国家一级导演潘昱竹说,这部剧主题好、舞美好、灯光音乐以及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小片段反映大事件,小人物有大格局,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值得点赞。

  从最初创作到后期排练,每个环节,阜阳市演艺公司董事长李奎升都参与其中,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演出时,李奎升坐在观众席上,从头到尾看完整场演出,满怀期待和欣慰。

  “这是一部集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大戏,看起来是在诠释王家坝,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温暖情怀。”李奎升说,首演后,全体演职人员还要再次修改薄弱环节,希望《王家坝》能走上更大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都能了解王家坝精神。

  演出当晚,一位特殊的观众坐在观众席上,眼中闪着泪花。他是王家坝镇党委书记余海阔,对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熟悉。“看完演出,非常激动。感谢这部剧,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王家坝。”余海阔说,“作为基层干部,我会铭记这种力量,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中,让王家坝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阜阳日报  
相关新闻
  • 财经
  • 体育
  • 健康
  • 徽文化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