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黄梅戏

袁媛:“梅兰”吐芬芳 归来仍“少年”

时间:2025-03-17 08:58:49

  袁媛凭借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荣膺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袁媛近照。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印象

  十多年前,记者初次采访袁媛,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她才20出头,天生丽质,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讲究眉目传情的戏曲演员中极占优势。舞台上,她扮相俊秀,唱腔甜美,表演率真洒脱,一双明眸闪动,藏不住她顾盼生姿中的灵气。

  让人难忘的,还有她对黄梅戏的那股子“倔”劲。作为戏曲演员,吃苦是她的基本功。在一场表演中,恐高的她会被吊着威亚飞来飞去,一遍又一遍,但她硬是扛了下来,为了最爱的戏曲艺术,无怨又无悔。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袁媛早已成长为一级演员,摘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安徽省“六个一批”青年优秀人才、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等多项荣誉,被广大观众称作现代黄梅戏“看家人”。2月27日晚,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袁媛再获殊荣,凭借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荣膺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而今年,已是她接触黄梅戏的第30个年头了。

  梅花开后兰吐芳。袁媛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路仿佛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却藏着难以言喻的甜,戏曲的魂就在这代代相传的牵挂中生生不息。

  对话

  “七仙女”应有属于新时代的美感

  合肥晚报:“白玉兰”是您继2023年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获得的又一大奖,这两个奖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哪两部作品成就了您?

  袁媛:曾经听艺术家前辈老师说过,“白玉兰”和“梅花奖”被誉为“南兰北梅”,是所有戏剧人的梦想。对于获奖,我感到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则是敬畏之情。它们时刻都在提醒我,择一事,终一生,以匠心,守初心。

  获得“梅花奖”的作品是新编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那是一部原创剧目,我饰演女共产党员“林雨霏”。记得最初接到这出戏的演出任务时,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读了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原文。《共产党宣言》不单单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更是一种理想和信仰,很多人为了守护它而舍生忘死。正如剧中的核心唱段:“心有信仰前赴后继,为理想变现实何惜捐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该剧的尾声,当我高举着这本《共产党宣言》,一步一步铿锵前行的那一刻,仿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就站在我的身后,那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林雨霏,而台下观众的激情总是会瞬间被点燃,引发共鸣,整部剧的戏剧高潮也随之而来。

  荣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的作品是经典的《天仙配》,传统老戏如何新唱?这是我们几代黄梅戏人一直在上下求索的问题,这次“白玉兰”的获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

  合肥晚报:作为第四代“七仙女”,您心目中的“七仙女”是什么样的?您塑造的“七仙女”又有哪些新的特质?

  袁媛:《天仙配》唱了70多年,一代代的“七仙女”都有不同的特质,我塑造的“七仙女”,我想让她更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精神,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就像现在大火的电影《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引起无数年轻人的共鸣。我也希望通过我饰演的“七仙女”,让年轻人产生更多的共情,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在遵循程式的基础上我增添了许多性格化表演,鹊桥之上情窦初开、撒娇卖萌的“七仙女”,槐荫树前机智灵动、娇羞可爱的“七仙女”,诀别之际悲愤交集、哀怨情深的“七仙女”,通过眼神变化和特意设计的一些肢体动作,或暗喜,或佯嗔,或装狠,或露怯,以及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表现角色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完成从仙女到村姑再到人妻的情感转换、身份变化,体现出女性在生活阅历中的内心磨砺与人格成长,为这个经典角色注入属于新时代的美感。

  合肥晚报:在演绎像《天仙配》这样的经典剧目时,最核心的要素或者最需要保留的传统是什么?您觉得怎样才能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自己的风格和理解?

  袁媛:最需要保留的一定是唱腔,这是戏曲剧种的根和魂,只有守住了根和魂,剧种才能不变质不变味。黄梅戏经典剧目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它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唱腔,一听就是黄梅戏的味道。

  守正的同时也要自我深耕和创新。面对新戏,观众一般关注“演什么”和“怎么演”;但面对老戏,那观众对“怎么演”的期待显然要远甚于“演什么”。尤其要用经典作品征服年轻观众,对演出者来说是最大的考验,既要守住老艺术家留下的艺术财富,也要跟着时代发展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手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去创新。注入个性与真情的舞台表演,才能实现与观众的共情。我们对于《天仙配》改编显然是成功的,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聚焦于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做足做强爱情线,“鹊桥”“路遇”“分别”处处洋溢着七仙女与董永爱情的烟火气。以“纯爱”方式来展现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也更契合当下年轻人之于浪漫的想象。

  今年将拍摄《天仙配》大电影

  合肥晚报:当下,AI时代的来临对戏曲行业的冲击大吗?在新一轮科技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您觉得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袁媛:我觉得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对于戏曲行业也是这样,但是它永远取代不了舞台艺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无比的人文底蕴和情感表达。比如AI可以分析几百年来戏曲唱腔的大数据,制成声谱,但是真正呈现出来的东西,比如舞台上的表演、和观众的情感互动等,这些都是离不开人的。但我们可以用科技来进行辅助,比如十几年前,我们就尝试过3D全息版的黄梅戏,用高科技制作出前人想象不到的炫酷舞台背景。还有传播和推广,今天的技术早已做到了戏曲无国界。《天仙配》《女驸马》的线上直播,最多一场有480多万浏览量,传统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已形成“破圈”效应。

  合肥晚报:戏迷们都很关注,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袁媛:今年的计划是拍摄《天仙配》大电影,把这个经典故事重新搬上大银幕。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审批,拍摄工作即将开展,明年有望上映。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戏曲工作者来说,想法很多,但是光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行动起来,想到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尽自己的所能不断推动黄梅戏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不留遗憾。(记者 秦鸣 图片由袁媛提供)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合肥晚报   编辑:刘晓东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