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怀宁县洪铺镇金义黄梅戏剧社,十余名演员正在排练传统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这几天我们在筹备送戏进万村工作,今年我们有72场送戏进万村活动。”班主胡节银一边指导排练,一边介绍。
(《安庆晚报》3月4日)小剧社,承载着乡村文化的温度。 近年来,许多民间戏曲剧社如同“行走的文化火种”,在田野间奔走,为基层群众带去一场场戏曲盛宴。像金义黄梅戏剧社这样年均演出近400场、拥有超200万观众的民营剧社,更是用多年的坚持,为乡村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许多乡村小剧社生存艰难,面临着人才流失、市场空间狭小、资金紧缺等困境。如何让这些“小而美”的剧社释放出更大的文化能量,答案在于精准“给养”。
文化“给养”,让传统戏曲活在乡村。乡村小剧社的最大魅力,在于最懂乡村观众。相比于城市剧院的大制作,小剧社的演出没有较高的门槛,没有刻板的演出流程,接地气、重互动,让乡亲们听得懂、看得进、愿意捧场。
但问题在于,这种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 许多小剧社长期依靠“自给自足”,演出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甚至连舞台搭建、设备更新都成难题。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文化给养”,既要提供政策扶持,也要帮助他们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人才“给养”,让戏曲血脉不断传承。一个剧社能否长久生存下去,人才培养是关键。乡村小剧社最大的困境之一,便是缺乏年轻演员。 戏曲艺术需要长期打磨,但相比城市剧团的稳定收入、较好福利,许多民营剧社的薪酬不稳定,演出任务繁重,难以吸引年轻演员加入。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要让戏曲教育深入乡村,培养本土戏曲人才。 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将戏曲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戏曲,为未来的剧社发展储备人才。鼓励院校与小剧社合作,定向培养乡村戏曲演员,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一行业。
此外,小剧社也要主动拥抱新变化,比如,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戏曲,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戏曲的魅力。让戏曲演员既能在乡村舞台演出,也能在线上收获更多的观众支持,这或许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新思路。
市场“给养”,让乡村戏曲更具生命力。过去,乡村小剧社往往依靠传统的演出方式维持生计,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仅靠“唱戏换收入”已难以支撑剧社的长远发展。如何拓宽乡村戏曲市场空间,让小剧社有更强的造血能力?
可以尝试“文旅融合”,让戏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近年来,不少乡村依托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例如,一些地方打造“戏曲小镇”,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欣赏当地戏曲表演,形成“演出+旅游”的新商业模式。这不仅能增加剧社收入,也能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要打造戏曲衍生品市场,提升戏曲的商业价值。 目前,许多剧社仅靠门票和演出补贴维持经营,但如果能开发戏曲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戏曲服饰、戏曲动漫、戏曲周边等,就能为剧社带来额外收入,也能让戏曲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乡村小剧社,也能成为“大IP”。让小剧社生存下去、兴旺起来,不能只靠“热爱”和“坚持”,还需要更多的“给养”支持。文化的给养,让乡村戏曲焕发新生;人才的给养,让戏曲艺术代代相传;市场的给养,让乡村小剧社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在各方支持下,小剧社才能从乡村舞台出发,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天地,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亮丽名片。(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