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新闻客户端|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双微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徽文化 > 安徽戏剧 > 黄梅戏

戏曲“回到民间” 才能“枝繁叶茂”

时间:2022-08-24 09:18:26

  戏曲“回到民间” 才能“枝繁叶茂”

  黄梅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最具特色的地方乡村民俗文化。在民间,不乏生命力旺盛的“江湖戏班”,在传承黄梅戏和振兴乡村文化上大有作为。

  芜湖黄梅戏剧团(原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就是这样一家从“草根”成长为“名角”的民间黄梅戏剧团,在传统戏曲普遍式微的今天,它的“逆袭”,让人们看到戏曲只有回到民间的热土,才能“枝繁叶茂”。剧团“班主”曹帮萍,是我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她带领剧团多年来扎根乡村舞台,不断创作精品剧目,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芜湖乃至全省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把戏演好 是民间剧团的立身之本

  在湾沚区世纪大道一侧,坐落着芜湖黄梅戏剧团的“大本营”。如火的盛夏,剧团的排练厅里依然忙碌,舞台上演员们正在排练一部讲述宣纸文化的新戏,曹帮萍站在台下,专注地看着台上的一举一动。

  出生于泾县、自小对戏曲有着浓厚兴趣的曹帮萍,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学戏之路。1989年,她跟随老师来到现在剧团的前身芜湖县黄梅剧团,自此便在这“扎根”。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从“角儿”逐步成长为“班主”。多年来,作为剧团掌门人,她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把戏演好,才是民间剧团的立身之本。”

  由于要在市场上生存,曹帮萍坚持把戏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她从多方面下起了功夫。刚接手剧团时,为了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她在剧团实行股份制经营;将挣来的钱不断投入到演员的培养、演出质量和硬件提升上。2009年,她曾一次性投入80万元,更新了服装、灯光、音响,特制了大型升降式活动舞台……

  剧目,是剧团行走江湖的“武器”。虽然是一个民营剧团,但芜湖黄梅戏剧团的剧目储备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剧团已排演了70多部传统剧目,这些群众喜爱的传统古装戏是剧团的“看家戏”,如经久不衰的《天仙配》《女驸马》《龙女》等。在戏剧“唱念做打”四门功课中,黄梅戏的“打”戏较为少见。为此,2008年开始,剧团引进了武行演员,增加了《杨门女将》《双龙会》《樊梨花》等武戏,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较高的演出水准和丰富的剧目,为曹帮萍的剧团打开了庞大的演出市场。“疫情之前,我们每年要出演600多场戏,几乎大半年时间都是在外奔波。”曹帮萍带领的剧团,活跃在农村的田间地头、露天舞台,成为皖赣浙苏一带乡村群众十分欢迎的黄梅剧团。

  经典剧目之外 新时代呼唤新作品

  “2010年6月,剧团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机遇。”曹帮萍回忆起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当年,经过层层筛选,剧团代表安徽省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这次“进京”演出,使剧团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这对民营剧团发展来说,

  是一次莫大的鼓励,但是站上了这么‘高’的舞台,我们内心压力也更大了,觉得一定要做得更好。”于是在2010年后,曹帮萍加强了对新戏的创排工作,几乎是两年创排一部大戏,每年都有新创小戏。

  在多年的演出中,曹帮萍发现,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众多,但反映时代脉搏、呈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剧目却很少。为此,她下定决心要创排“现代戏”。“这对剧团而言颇具挑战,舞台、表演和原来的古装戏完全是两回事,仅服装道具的更新,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曹帮萍顶着压力,几年时间内,陆续创排了红色革命现代剧《江姐》、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铁画记》、讲述抗洪先进典型的《王能珍》、经典剧目《名优之死》、大型教育扶贫题材作品《吉祥草》……

  2018年,曹帮萍入选我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她申报的项目就是一部反映乡村扶贫的现实题材小戏——《巧帮扶》,讲述了村民王荣根帮邻居建房搭梁时摔断了一条腿,丧失了生活能力,性情大变,几年下来成了“扶不起”的贫困户。来村里扶贫的书记与村支书想出一招扶贫妙计,让他重振旗鼓走上了脱贫的道路。“当时剧团送戏下乡时,在每场大戏开演之前,都会上演这部小戏,一共演出了40多场。”曹帮萍说,这部戏情节幽默、人物个性鲜明、温暖励志,老百姓们都爱看,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疫情之下“自救” 也期待更多扶持

  在曹帮萍看来,戏曲是有市场的,不仅能登“大雅之堂”,农村更是戏曲广阔的舞台。回忆起在皖赣浙苏农村演出的火爆场景,她坚信戏曲要走进民间、回到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才能繁荣发展。这些年在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剧团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团”,多部作品荣获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剧”、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等奖项。

  然而,受近年疫情影响,演艺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曹帮萍的剧团也不例外。“以往每年600多场的演出,已经锐减至一年100多场,我们已经3年没进外省演出了。”没有了商演收入,剧团一些演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到企业做临时工,还有的做起了直播,剧团也压缩了演员数量。

  为了维持剧团生存,留住骨干人才,曹帮萍想了很多办法,一方面尽力压缩剧团开支,另一方面多渠道争取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如送戏下乡、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校园等。“前不久,我们剧团在鸠兹小学举办了今年芜湖市‘戏曲进校园’首场活动,这个项目会有近200场的演出,也是政府在困境下给予我们的有力支持。”

  作为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曹帮萍一直关注民营院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她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民营院团的支持力度,鼓励新戏创作,支持做好文化项目申报工作等,使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戏曲“民间力量”取得良性发展,激发出更强的内驱力,在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上有更大作为。

  □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王亮 摄

中安在线官方微博,中安在线官方微信二维码
来源: 芜湖日报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